网誌

你目前所受的痛苦,也许反映了你与最深层价值观的疏离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长期的工作压力而感到抑或和焦虑,然而,他因为丰厚的薪金和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不愿意辞掉工作。除此之外,他也因为上司的管理问题和公司混乱的系统而感到非常苦恼,繁重的工作和复杂的办公室政治问题让他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鑑于他不愿意作出改变,对于自己被困在当前的情况感到非常痛苦。事实上,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他承认自己最深刻的价值观是以有意义的方式来帮助别人和有足够的时间与家人联系。透过反思,这位求助人意识自己实际上并不太重视物质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痛苦反映最深层的价值观缺乏连结的一个例子。

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问那位求助人:「为什么你会选择这份工作?」。他回答说:「因为我能够赚到丰厚的薪金,而且享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我再进一步问他:「为什么拥有丰厚的薪金和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你来说是很重要?」他告诉我:「因为这样我就可以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并且受到别人的尊重。」。我再问他「你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质素好吗?你现在受到别人的尊重吗?」他却哭着对我说:「我的生活品质强差人意,实在不想活下去了……」。

这位求助人意识到自己那些先入为主的看法和批判让他不能够「活在当下」,无法专注和享受生活。由于受到家庭和文化的影响,他运用了集体价值观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即是要拥有一份高薪厚职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工作才有助他受到别人尊敬和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集体价值观并不等于自己的价值观。他被困于目前的工作中而经历痛苦,这样令他反思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价值观。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与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完全相反。

我们如何才能深入了解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价值观?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反思,想一想自己在目前的生活是否有什么让我们感到不满意或苦恼。在这些与不满和苦恼相关的痛苦中,我们有机会摆脱倾向对生活中事物有先入为主的看法或批判,例如是渴望赚取很多金钱的工作或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透过摆脱这些看法,我们下一步便能问自己选择留在当前情况的根本原因。这样,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根本原因可能并不符合我们最深层的价值观。事实上,我们有时候也有机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困于当前的情况中,因为可能受集体价值观而影响自己的行动。

当我们反思自己在追求当前目标时的不连贯性后,便需要花多一点时间来思考自己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能够促进我们的幸福感和提升生活质素。你可以尝试把自己一个非常重视的价值观写出来,譬如是家庭、关系或事业。以上述那位求助人为例,他写下的价值观是一直渴望在职业生涯中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社群。而你亦可以写下自己想要的生活品质,如那位求助人写下自己渴望拥有更平衡的生活,以便自己与家人建立更亲密的联系。

既然我们只会活一次,就应该根据自己最深层的价值观来活出自己的生活。我们需要探索和反思什么是对我们生活是最重要的,而找出我们内心深层的价值观,也许是一趟无止境的旅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很多从事航空业工作的人士,包括飞机师、空中服务员都因疫情而失业。当中有不少人能够跳出原来的框框,透过积极的态度和创造力开展新的事业。其中一个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飞机师在失业后考获公车驾驶执照,并成功转行成为公车司机。他的灵活性启发了我们无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内束缚自己。好消息是当任职了几个月公车司机后,他又重新获得飞行员的工作。人类很容易运用左脑来进行标记和分类,以便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自己。但问题是,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你能读懂以下这句句子吗? “It is siltl unerctian taht wehn the pdnameic wlil be stetled” 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阅读这句句子,因为大脑能够协助我们的感知进行强大的模式识别。在很多情况下,大脑令我们看到实际上不存在的图案或模式,并创建了自己的故事。就好像当我在上班的途中碰到一位朋友并向她挥手,但她没有向我作出回应,假如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我可能便会开始反复思考,认为自己上个月传送的讯息惹她生气,对方很有可能想和我绝交。由于我的大脑擅长识别不同的模式,因此我会自动化地尝试寻找自己与这位朋友在相处上是否存在任何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可能从未存在。我的那位朋友可能只是忙着思考当天早上的会议而没有看到我与她打招呼。结果,这种强大的模式识别有机会让我们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例如焦虑和沮丧。 从许多东方思想学派的角度,「自我」很有可能是一种幻象,或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推论而得出的。人们倾向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大脑中的模式识别功能来创建自己的图像。譬如,当我们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对他人友善,便会看到自己的性格模式,把自己视为友善的人。但是,当我们对某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固定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结果,我们会因为自己不友善的态度和行为而感到羞耻,甚至严厉地作出自我批判。事实上,这个人可能做了一些事情引起我们反感,如果我们仍然善待他或她,也许是不合理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倾向依据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来定义自己,好像是我们比别人更聪明和更成功或别人比我们更聪明和更成功。这样的话,我们很大可能陷入一个陷阱,就是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持续对自己感到不满。我们被困在自己创造的「自我」中,却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摆脱这种「自我」的幻象呢? 我们需要学习减少运用自己的思想或对自己的看法来看待自己,尝试把模式识别的倾向视为大脑中的事件,而非事实。透过这种方式,我们所看到的「自我」便不会是固定的。以上述的例子为例,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得友善或不友善。当没有刻板的自我形象,我们将会更灵活地看待自己,从而在生活中创造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绝对有一个「自我」,而且是确实存在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固定的「自我」。在面对疫情和生活中所有不确定的因素下,我们可以运用对自我形象的灵活性来增强心理韧性,为自己创造更多新的机会。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

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对他人轻微的挑衅作出过度的反应?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他经常无法控制自己对岳母产生愤怒。某一天,他与妻子的父母一起共进午餐。当天他穿着了一件颜色鲜艳的衬衫,当他的岳母看到他的时候便立即向他的衣着打扮作出评价,批评他穿着得过分抢眼。虽然他能控制自己没有即时对她大发脾气,但是却因为怒火中烧而无法好好享受午餐的体验。当他与朋友分享这件事情时,他们否定了他的愤怒,并告诉他他反应过度了。他们指出他的岳母可能是尝试建议他穿更适合的衣服来配合工作场合。对于没有获得朋友的认可和理解,我的这位求助人感到非常沮丧和孤独。他完全搞不懂他的朋友是以什么标准来认为他反应过度。你有尝试过因为别人轻微的挑衅而作出过度反应的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