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静观对话中的开放性和同理心

作为一间商店的常客,我在购物经验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售货员。在这个星期,我到了这间店舖打算购买那件想买一段时间的商品。可是,当我一进店时,其中一位售货员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销一件我没有打算购买的东西。她不断地告诉我那件商品的好处,以及店舖现时举行的促销活动。她一直不停地说话,我过了一段时间才终于有机会告诉她我打算买什么。然而,她仍然锲而不舍地向我推销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并没有向我推荐我想购买的那件商品。最后,由于我与售货员之间缺乏联系,在没有足够的资讯和信心下,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购买。这就是在与他人对话时缺乏静观觉察的典型例子之一。

在静观对话中,我们会把内在的静观扩展到外在的环境。练习静观时,我们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带到自己的呼吸、身体感觉或念头。而当我们把静观扩展到外在的环境时,我们会把注意力带到自己的物理世界和外在环境的其他人。例如,在静观对话中,如果是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我们会将静观觉察扩展到观察对方的外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倾听对方的说话。譬如,当父母与孩子交流时,他或她可以尝试留意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语气,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孩子的说话内容。父母需要透过不带批判和接受的态度去聆听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给予子女足够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当你问孩子为什么拒绝上学时,他或她可能会告诉你不喜欢上学的原因,是因为老师有一次在课堂上责骂自己。相反,如果家长在对话开始的时候责骂或责怪孩子拒绝上学,他或她很有可能不愿意坦诚地告诉父母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很多时候,我们在对话中都会倾向急于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并没有没有深入倾听对方的观点。我们都会渴望先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没有深入地倾听对方的说话和观察对话的演变。事实上,我们需要相信与对方的对话是会循序渐进地发展,无需急于介入。例如,当我们与潜在的业务合作团队会面时,如果我们一开始先让对方表达意见,稍为隐藏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对于洽谈合作更为有益。随着对话的展开,我们可以根据对方刚才所说的内容作出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随着对话自然地发展,双方便更有机会达成妥协。与他人交流时,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和同理心深入倾听对方。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抱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听取与自己的观点完全相反或存在矛盾的观点。而同理心让我们明白别人的感觉和想法,让对方明白自己是被理解和感受到有人愿意聆听自己。

在倾听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对外在环境的静观觉察外,我们还可能在过程觉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在倾听对方的同时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当一名治疗师聆听求助人在描述童年时被父母虐待的情况时,他或她除了以接纳和开放的态度深入聆听外,还可以在过程中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名治疗师可能会回想起自己童年时期被虐待的经历,或会因此而对求助人的父母感到愤怒。透过静观对话,他或她会留意到自己的内在体验,便更有机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开对对方的说话有先入主主的感觉和过早提出结论。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倾听对方的声音。

在这个资讯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视在与他人对话时保持静观觉察的重要性。如果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在工作或业务成功地发展,在沟通中培养静观觉察对我们至为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