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经历哀伤阶段时,给予情绪足够的空间

在过去几个月,我们不时面对一些名人自杀的悲痛消息。事实上,最近在社会上亦有不少自杀的个案。面对农历新年即将来到,死者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如何渡过哀痛和悲伤的过程?我们又可以怎样透过同理心和慈悲来支援和帮助这些人?

对于自杀者的家人和朋友而言,寻找空间来表达和处理与哀伤阶段相关的情绪是非常重要。这些情绪可能包括悲伤、愤怒、内疚和焦虑。对他们来说,独自处理这些情绪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可能尝试透过写作、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候,如果他们能够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密友或家庭成员,或许可以通过亲密和深入的交谈来表达情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需要让自己找到表达情感和想法的渠道,而不是试图压抑自己的悲伤。有些人可能会尝试透过一些成瘾行为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是工作或打电子游戏。这些活动有机会暂时帮助人们摆脱内心深处的感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悲伤得到处理或有助他们继续向前。在某些情况下,每当有事情触发这些人的哀伤反应时,他们就会感到手足无措。我们需要明白,埋藏哀悼及其相关情绪并不能帮助我们继续前行。

如果我们的家人或朋友正面对挚亲离世,首先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在过农历新年期间邀请他们参与社交聚会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假如我们发现对方在哀伤过程中希望独处,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定期联系他们,但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私人空间来接触和倾听自己的内在情绪和哀伤。对某些人来说,他们可能希望透过单独的会面来谈论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充当一位具同理心的倾听者,让他们向我们表达他们的悲伤。在亲密的交谈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界限,避免问太多有关他们的哀伤或对方与死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如果对方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我们可以给予适当的回馈,以便肯定他们的感受和承认他们的想法。只有对方向我们寻求建议或询问我们的想法时,我们才提出意见或建议。否则,我们需要控制自己不要过早给予建议。

有时候,我们可以建议哀伤的家人或朋友给死者写一封信。例如,一位中年家长可以写一封信给自杀身故的儿子,并尝试写下儿子去世前他或她在关系中的行为或言论可能会有什么不一样。这样,这个人可以以这封信来进行反思,以及了解更多有关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如果这位家长觉得合适,他或她可以替已故的孩子写一封信给自己。通常,这封信可以表达对父亲或母亲的宽恕和慈悲。

在上述的过程中,死者的家人或朋友有时也许能够找到所发生的事情背后的一些意义。这样,他们逐渐从哀伤转向死者的痛苦或更大的使命。在处理完自己的情绪后,他们或许能够站在死者的角度思考。他们亦可能找到生命中新的使命,参与义工活动来行善,比如有些人可能开始领导一个由已故家庭成员组成的支援小组。

面对挚亲的过世,感到悲伤是自然且正常的过程。在经历哀伤的阶段,我们需要拥抱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想法。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些黑暗,黎明一定会来到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