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面对损失时,拥抱我们的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生活中无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损失。譬如,我们可能需要面对离婚、亲人离世、突然被解僱、流产或慢性疾病等情况,并因此感到悲伤。当我们处于哀伤阶段时,经历不同的情绪是正常和自然的,例如我们会感到悲伤、愤怒、焦虑、无助或内疚。如果面对巨大的损失,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可能会非常强烈,并让我们陷入其中。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快要疯掉,或是认为这些经历对我们来说是不正常的。有时候,部分人可能会隐藏或压抑与哀伤相关的情绪,并且尽力展现积极正向的情绪状态。很多人认为经历负面情绪意味着一个人是虚弱或患病,他们对于人们正在经历哀伤过程时所面对的痛苦产生负面偏见。

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公司突然倒闭而失业,她倾向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她每天强迫自己到健身房锻鍊身体和进取地发求职信。从表面来看,这也许不是一种不好的态度。然而,当她和朋友见面时,她亦不允许自己哭泣或表达任何担忧。她的朋友们认为她一直掩盖自己的抑郁情绪,只不过非常努力地在人前表现出积极的一面。结果,她的抑郁情绪逐渐加剧,更需要向精神科医生谘询抑郁症的治疗。

James William Worden 在他所写的《悲伤辅导与悲伤治疗》一书中指出,经历损失的哀伤过程中正常化和体验痛苦与负面情绪对复原非常重要。根据他所提出的哀伤任务模型,人们在承认失去的现实后经历悲伤的痛苦是哀悼过程的第二步。有时候,当一个人压抑与失去相关的负面情绪时,他或她可能会经历一些无法解释的身体症状,如身体疼痛。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只有当他们的负面情绪被探索和表达时,身体上的疼痛才会因此消退。事实上,如果没有适当地处理哀伤中的负面情绪,我们就无法完全适应失去挚亲或重要事物的世界。

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在毫无预兆下经历痛苦的分离,她在分手后给自己和前男友写了一封二十页的信。她在信中坦率地表达对失去这段关系和前男友所压抑的负面情绪。当她能够如实地透过这封信表达自己的悲伤、愤怒和失望时,才能写出在这段感情中那些美好的回忆,并由衷感谢男友在过去一年来的陪伴。实际上,治疗性写作对正在经历哀伤过程的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在写作的过程中,人们有机会接触到那些他们试图在别人面前压抑的情绪,一些甚至是在心理治疗师面前也不曾表达的情绪。

在个人写作的私人空间中,我们可以识别并表达与损失相关的感受,无需担心别人作出负面评价或被情绪所淹没。通过把负面情绪写下来,以及将这些情绪与损失区分开来,我们就更有机会摆脱它们。这样,我们能够以新的角度看待损失和更有机会接受失去的现实。我们还可以自行决定把写作的哪一部分与他人或心理治疗师分享,哪一部分选择只保留给自己。我们可以给予自己适当的空间来专注于哀伤的过程,而非强迫自己在处理负面情绪之前获取很多成就。

让我们在面对损失时拥抱所经历的情绪,因为它们实际上具备促进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功能。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