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何以觉察和那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相处?

如果我们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遇到一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或许很难避免遭受到他们操控。事实上,他们往往因对自恋的饥渴而透过吹嘘和欺凌的策略来控制他人,容易令身边的人掉进他们的陷阱中。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满足那位在游乐会中所认识的朋友的自恋需求,对方不论在社交媒体或是聊天群组都是一名活跃分子,不停地吹嘘自己,而她总是不假思索频繁地给予对方讚好或回应。她的回应和讚扬为对方带来了积极的鼓励,强化了对方相应的行为。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则倾向逃离某个社交群组,因为她不愿意再受当中一个拥有自恋特质的朋友所欺负。每当她受到欺凌时,她都会礼貌地作出回应,并且不让对方知道自己实际上是感到不舒服和生气。有见及此,她的那位朋友认为她接受在群体中被他欺负和控制。假如我们倾向被困于他人的自恋策略,可能会持续地感到渺小和无助。此外,我们的自我形象也有机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正常交往。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应对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所使用的这些策略?

当我们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面对具备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人时,需要反思自己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而作出自动化反应的举动。意思即是,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自动化反应培养觉察,例如不断地讚美和作出鼓舞人心的行为,或是在被欺负时过度顺从和包容对方。透过恒常的静观练习,我们将逐渐提升自己应对他们的能力,并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或感到不舒服和生气。面对这类型的人所采取的策略,我们可以多加注意自己作出的即时回应,并尝试退后一步延迟自动反应。当我们尝试给予自己一定的空间时,或许能够找到更适当的方式来回应他们,不一定需要离开社交圈子或即时断绝来往。

例如,当我的求助人留意到那位朋友在游乐会聚会上自吹自擂时,她可以选择忽略他的吹嘘,尝试不给予任何表扬或讚赏来强化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她亦可以在聚会中对他的细心举动作出正面的评价,如表扬他为场内的所有女士倒水。透过这种方式,她也许能够促进这位朋友在社交圈子中为他人服务的适应性举动。这种做法有助他以更正向的方式来与他人交往,避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自恋的慾望而行事。

另一个例子是,当我的求助人在朋友圈中被其他成员欺负时,她没有温顺地作出回应。相反,她可以对那位朋友说:「我理解你可能会因为我多次没有出席社交聚会而觉得不被尊重。老实说,我不希望因为我的缺席为你带来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但是,最近我正处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忙得不可开交。当你这样取笑我的时候,我感到很不舒服和悲伤,而且这样对我们的关系没有任何益处。我希望下次你能够更直接地告诉我你的感受。」在这个情况下,我的求助人没有对那位欺凌她的人道歉,亦没有说出过分顺从的话。她以尊重的态度来体谅对方的感受,以及果断地与他建立适当的界限。当然,一个人能否在团体中说出这样的话,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如果他或她未能如此自信地作出应对,那么最好就是以忽略的态度来面对,而非过于顺从或不停道歉。

在上述的情况中,我们可以透过觉察自己自动反应的倾向来学习停止不断向那些拥有自恋特质的人道歉或逃避与他们接触。当我们能够理解到这类型的人的某种表现实际上与其内在的心理问题有关时,便能够尝试学习与他们建立联系而不是直接断绝关系。透过这样做,我们还有机会进一步帮助他们发展更具适应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