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最近发行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讨了社交媒体危害使用者的现象,包括对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体成瘾问题、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无法控制自己每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经常无法控制地开启社交媒体?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布有关自己个人生活的照片或贴文?

社交媒体成瘾的特征是人们无法控制使用社交媒体的冲动,多次尝试控制和减少使用社交媒体但都未能成功,以及因过度使用而对生活其他重要的领域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沉迷于社交媒体,使用社交媒体会产生令他愉悦的感觉。相反,如果停止使用社交媒体,则会引起令人不安的感觉。当他尝试放弃使用时,只要有某些刺激(例如手机弹出通知)便会让他故态复萌,不停继续使用。

为什么社交媒体如此容易令人上瘾?社交媒体的设计对用户产生多巴胺诱导的作用,就好似在我们的大脑神经回路中赌博和吸毒上瘾的机制一样。研究指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生活和接受别人的讚好激活了大脑内的奖励系统,而这种刺激正面地强化了参与分享活动,大量多巴胺伶使用者从发布贴文或照片中获得即时的奖励 —— 愉悦的感觉。谁不想用很少的努力就能得到朋友的更多关注和认可?事实上,有些人甚至花很多精力来创造与享受休閒活动有关的有趣贴文,而分散自己在当下享受该活动的専注力。

研究显示当我们的分享专注于自己的时候,我们大脑内的奖励回路是更加活跃的。由于使用社交媒体主要是分享自己的成就或是炫耀自己的生活,而不断地自我表露具有更高的多巴胺诱导作用,因此社交媒体是非常容易上令人上瘾。谁不喜欢这种不费吹灰之力的自我营销工具来增强我们的自尊心,并同时满足我们对积极关注的需求?

就像在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中描述一样,社交媒体的使用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事实上,社交媒体设计师的出发点是希望我们不用受地域的界限来与朋友联系。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社交媒体的成瘾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防止自己上瘾。例如,你可以选择关闭社交媒体的所有通知,防止自己对查看讯息的冲动作出即时的反应。如果你发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太多时间,那么现在就应该远离电子产品,进行一些社交或户外活动,给自己空间来好好照顾当下的内在自我。就让我们参加不同的社交聚会和与大自然的「约会」,利用不同的感官享受一下,而不是单单透过手机去看这个世界。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社交圈子中的冷漠可能与发展时期创伤有关

我很多求助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有些是很成功的专业人士或商人,他们具有足够的社交技巧及能够与其他人相处融洽。有些则是倾向回避与他人接触,甚至完全断绝社交联系。表面上,有社交焦虑的人会倾向在某些社交圈子中疏离自己,亦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作出负面评价。他们倾向认为别人对他们的社交表现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们在社交聚会后常常感到非常疲倦,及后亦需要一段长时间休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