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多个面向

如果你遇到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BPD) 的人,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变幻莫测。他们在情绪和行为方面经常迅速地起变化,你会觉得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这种情绪、思想和行为上的突然转换导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出现不同面向。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和她的男朋友在坐公车的期间突然放声大哭。当她的男朋友问她为什么突然哭了,她回答说因为当天他没有主动请客,让她感到非常难过。她认为男朋友不够爱她之馀,亦会因为对方在工作中拥有很多女性朋友而随时离开她。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求助者以非黑即白的模式思考,突然变成孩子般的状态。她感到非常孤独,认为每个人都会虐待和抛弃她。

要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为什么如此难以预测,我们可以尝试了解他们的不同面向。一般来说,我的那位求助人不论在工作环境和社交场合都表现得很冷静和成熟。她总能够依时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对朋友的情感需求有足够的敏锐度和善解人意。然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会在他人面前压抑自己的感受或慾望,借着取悦他人来避免危机的发生。这种做法也有机会是他们为免遭受他人抛弃的其中一种方式。除此之外,他们还担心如果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会受到他人的羞辱或惩罚。结果,他们会非常努力地不做真实的自己。

有时候,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会转变成极为愤怒和冲动的状态。由于他们经常试图取悦他人和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界线,因此会在自己包容别人后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而对对方产生愤怒。譬如,我的求助人经常在与男朋友约会时主动提出请客,她的男朋友担心不让她付钱会惹她生气,所以往往都会按照她的意愿来对待自己。可是,我的求助人觉得男朋友对她不公平,因为他从来没有主动说要请客。结果,她在乘车的时候辱骂对方,说他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不知道如何照顾女性。

另一方面,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会变得悲伤和绝望。他们会因为担心自己被遗弃而感到非常孤独,并在世界上得不到任何人的关心。处于这种状态下,他们会倾向从他们的重要他人寻求安慰,并相信自己没有能力独处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波动。每当我的求助人与男朋友发生争执或冲突后情绪爆发时,经常要求与我进行紧急的电话交谈。如果在她情绪爆发的关键时刻无法立即解决问题,她会一直给我打电话,直到获得关注为止。在这种状态下,她的表现就如小孩一样,拼命地寻求即时的关注和照顾。

当没有达到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批评自我也是很常见。事实上,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好,并应该因为不符合标准而受到惩罚。在这种情况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有时间会透过不允许自己享受愉快的活动或伤害自己来作出自我惩罚。例如,我的求助人在坐车回家后,会为自己对男朋友的情绪爆发和辱骂感到非常羞耻。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结果,她用刀割伤自己的手臂来惩罚自己。

鑑于患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拥有不同面向,他们如此无法预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他们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并非完全没有希望。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学习培养自己内在的健康状态。在这种健康的状态下,他们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线。这样,他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变化,从而更加注意选择自己的行为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透过进行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有望发展这种内在的健康状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