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多個面向

如果你遇到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BPD) 的人,你可能會發現他們變幻莫測。他們在情緒和行為方面經常迅速地起變化,你會覺得很難理解他們的想法。這種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突然轉換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出現不同面向。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和她的男朋友在坐巴士的期間突然放聲大哭。當她的男朋友問她為什麼突然哭了,她回答說因為當天他沒有主動請客,讓她感到非常難過。她認為男朋友不夠愛她之餘,亦會因為對方在工作中擁有很多女性朋友而隨時離開她。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求助者以非黑即白的模式思考,突然變成孩子般的狀態。她感到非常孤獨,認為每個人都會虐待和拋棄她。

要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為什麼如此難以預測,我們可以嘗試了解他們的不同面向。一般來說,我的那位求助人不論在工作環境和社交場合都表現得很冷靜和成熟。她總能夠依時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而且對朋友的情感需求有足夠的敏銳度和善解人意。然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通常會在他人面前壓抑自己的感受或慾望,藉著取悅他人來避免危機的發生。這種做法也有機會是他們為免遭受他人拋棄的其中一種方式。除此之外,他們還擔心如果暴露了自己的弱點,會受到他人的羞辱或懲罰。結果,他們會非常努力地不做真實的自己。

有時候,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會轉變成極為憤怒和衝動的狀態。由於他們經常試圖取悅他人和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健康的界線,因此會在自己包容別人後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而對對方產生憤怒。譬如,我的求助人經常在與男朋友約會時主動提出請客,她的男朋友擔心不讓她付錢會惹她生氣,所以往往都會按照她的意願來對待自己。可是,我的求助人覺得男朋友對她不公平,因為他從來沒有主動說要請客。結果,她在乘車的時候辱罵對方,說他不是一個負責任的男人,不知道如何照顧女性。

另一方面,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會變得悲傷和絕望。他們會因為擔心自己被遺棄而感到非常孤獨,並在世界上得不到任何人的關心。處於這種狀態下,他們會傾向從他們的重要他人尋求安慰,並相信自己沒有能力獨處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波動。每當我的求助人與男朋友發生爭執或衝突後情緒爆發時,經常要求與我進行緊急的電話交談。如果在她情緒爆發的關鍵時刻無法立即解決問題,她會一直給我打電話,直到獲得關注為止。在這種狀態下,她的表現就如小孩一樣,拼命地尋求即時的關注和照顧。

當沒有達到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經常批評自我也是很常見。事實上,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好,並應該因為不符合標準而受到懲罰。在這種情況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有時間會透過不允許自己享受愉快的活動或傷害自己來作出自我懲罰。例如,我的求助人在坐車回家後,會為自己對男朋友的情緒爆發和辱罵感到非常羞恥。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結果,她用刀割傷自己的手臂來懲罰自己。

鑑於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擁有不同面向,他們如此無法預測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他們在不同狀態之間的轉換並非完全沒有希望。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學習培養自己內在的健康狀態。在這種健康的狀態下,他們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線。這樣,他們可以觀察自己的變化,從而更加注意選擇自己的行為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透過進行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有望發展這種內在的健康狀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