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当你在目前的工作中承受沉重的工作量、受到职场欺凌和面对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并因此而感到陷入困境时,该如何是好?

尽管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是当今社会普遍的价值观,但仍然有不少人觉得自己被困于工作中,因工作量和人际关系问题而承受巨大的压力。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任职于一间跨国公司,她告诉我她的工作量重得不可理喻。她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时,隔天早上七时又再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她一直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她的直属上司对她的负担几乎没有同情心,更不断地向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达到公司的目标。我的求助人不但要尽力满足上司要求,还要管理七位团队成员,当中部分成员工作态度恶劣,时常表现得非常不合作。除了面对使人透不过气的工作量和无理的工作要求,她还遇上办公室的政治和贬低女性等职场问题。每当她升职或获得巨额奖金时,就会被男同事嘲笑她必定是和高级主管睡在一起才得到「优待」。另外,她还经常遭受同事们暗示她不要有生育的打算。她也曾亲眼目睹那些有小孩的女同事被边缘化并且进一步受到欺凌。然而,她觉得自己被困于目前这份工作,因为她需要在经济上支持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她希望能够尽快储存足够的金钱提早退休,这样就能够不再在这种有毒的工作环境中工作。面对现在的处境,她能够做些什么?

上述我的求助人所面对的情况可能有极端。事实上,如果我们遇上类似的情况,比如是工作量大,或是上司不断提出无理的要求,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并果断地说「不」。当我们因为繁重的工作而手足无措时,需要客观地看待相关的情况。我们需要告诉自己,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软弱无能。实际上,这可能正反映公司人手不足的问题。我们又可能会担心假若我们因工作量问题与上司设立界线,就会因受到批判而影响事业上的发展。但是,假如我们不说出自己的限制,那么当交付给我们的任务结果不如预期时,就可能会归咎于我们的能力不足或无能。这样,我们也有机会在工作上遇上类似的风险。当我们试图表现得意志坚定时,需要明确及直接地表达对所分配不合理的工作量的担忧。有时候,我们需要与上司或其他同事交涉和妥协,以分担公司繁重的整体工作量。对我们来说,在会议上保持冷静,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担忧尤其重要。我们需要明白,公司的相关情况并不一定能够在短时间有所改变。


如果我们在工作环境中受到欺凌,可能不太愿意告诉别人,因为担心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然而,保持沉默只会让我们感到更加孤立,亦使欺凌者得逞和得到更多的权力。有见及此,我们需要获得一些支援。假如我们觉得人力资源部能够提供协助,可以选择向该部门报告相关的情况。除此之外,向辅导员或临床心理学家寻求专业协助亦有助于处理与被欺凌相关的负面情绪,包括悲伤、焦虑、恐惧、羞耻和尴尬等。事实上,有时候要改变公司内的女性贬抑文化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以便重新获得一些控制感。譬如,我的求助人可以选择进行彻底的规划,为离开当前公司储足够的金钱。在实现储蓄计划的期间,她仍然需要留在现在的公司,可能需要与其他不会欺凌她的同事建立正向关系。通过与某些同事结盟和发展社交关系,她更有机会感受到支持。由于她开始计划在将来离开公司,她重新获得了控制感,也是决定夺走欺凌者欺负她的机会。

对我们来说,在财务状况安稳和实现工作与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幸运地在一间拥有健康文化的公司工作,员工的福祉和幸福感可能不获重视,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可以寻求一定程度的控制来照顾我们的身心健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