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努力追求慾望及舍弃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维

极简主义在那些崇尚自由与平静的人中越来越流行,我们可能经常看到以这种态度生活的人会放弃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东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开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质来过活,并舍弃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极端的是,他毅然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决定成为一位兼职补习老师,以自己的积蓄支持生活。他认为这样就能得到他一直以来所向往的自由与平静。经过深入和讨论后,我们发现在他立志成为一位极简主义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晋升的工作机会,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当前的职位毫无意义。事实上,他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升职。对于未能获得这个机会,他亦很担心自己作为公司资深管理人员的地位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升职的愿望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源自于对失去地位的恐惧。你认为获得晋升的愿望本身有问题吗?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任何争取成就的慾望来换取自由与平静?

根据临床心理学家Tara Brach所指,我们对自己的慾望和需求的自然倾向并不是问题所在。事实上,这些愿望和需求激励我们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和健康地与他人竞争。例如,我们会为了获得就业机会而通宵达旦地温习,以便通过大学入学的重要考试。我们对于建立一个幸福家庭的渴望会促使我们致力追求一个潜在的配偶,愿意花上很多时间和他或她在一起。当带着这些愿望,我们就成为可以为社区和家庭作出贡献的成员。另一个例子是一个人可能很努力地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领导者。有了这个慾望,这个人就可以在所在的领域一展所长,带领团队继续发展和创造。以上提到的都是作为人类有慾望和需求的光明面。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的慾望本身亦没有问题。

那么,拥有慾望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变得执着于放弃所有慾望?事实上,当我们倾向执着于自己愉快的经验和个人财产时,就很容易被困于自身的慾望和需求中。例如,上述提及那位致力成为跨国公司领导者的人对权力的慾望或许不会有问题,因为这展现了慾望具备建设性及积极的一面。但是,如果一个人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权力,沉迷于以自私的方式来维持权力时,他或她就会被自己的慾望所束缚。当一个人希望极端地奉行简约主义来生活,或许会被限制个人职业发展和无法暴露于各种的生活体验中。

Tara Brach 建议我们采取中庸之道来控制我们的自然需求。按照她所说,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不被它佔据、也不会抗拒它」的态度来与自己的慾望联系起来。透过静观,我们可以培养对慾望产生的觉察,并认识到自己那些与慾望和需求相关的身体感觉和思想。这样,我们可以延迟对这些慾望的反应,以及接受作为人类的自然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够在自由地追求慾望和完全放弃它们的陷阱之间取得平衡。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