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当你在目前的工作中承受沉重的工作量、受到职场欺凌和面对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并因此而感到陷入困境时,该如何是好?

尽管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是当今社会普遍的价值观,但仍然有不少人觉得自己被困于工作中,因工作量和人际关系问题而承受巨大的压力。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任职于一间跨国公司,她告诉我她的工作量重得不可理喻。她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时,隔天早上七时又再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她一直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她的直属上司对她的负担几乎没有同情心,更不断地向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达到公司的目标。我的求助人不但要尽力满足上司要求,还要管理七位团队成员,当中部分成员工作态度恶劣,时常表现得非常不合作。除了面对使人透不过气的工作量和无理的工作要求,她还遇上办公室的政治和贬低女性等职场问题。每当她升职或获得巨额奖金时,就会被男同事嘲笑她必定是和高级主管睡在一起才得到「优待」。另外,她还经常遭受同事们暗示她不要有生育的打算。她也曾亲眼目睹那些有小孩的女同事被边缘化并且进一步受到欺凌。然而,她觉得自己被困于目前这份工作,因为她需要在经济上支持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她希望能够尽快储存足够的金钱提早退休,这样就能够不再在这种有毒的工作环境中工作。面对现在的处境,她能够做些什么?

上述我的求助人所面对的情况可能有极端。事实上,如果我们遇上类似的情况,比如是工作量大,或是上司不断提出无理的要求,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并果断地说「不」。当我们因为繁重的工作而手足无措时,需要客观地看待相关的情况。我们需要告诉自己,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软弱无能。实际上,这可能正反映公司人手不足的问题。我们又可能会担心假若我们因工作量问题与上司设立界线,就会因受到批判而影响事业上的发展。但是,假如我们不说出自己的限制,那么当交付给我们的任务结果不如预期时,就可能会归咎于我们的能力不足或无能。这样,我们也有机会在工作上遇上类似的风险。当我们试图表现得意志坚定时,需要明确及直接地表达对所分配不合理的工作量的担忧。有时候,我们需要与上司或其他同事交涉和妥协,以分担公司繁重的整体工作量。对我们来说,在会议上保持冷静,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担忧尤其重要。我们需要明白,公司的相关情况并不一定能够在短时间有所改变。


如果我们在工作环境中受到欺凌,可能不太愿意告诉别人,因为担心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然而,保持沉默只会让我们感到更加孤立,亦使欺凌者得逞和得到更多的权力。有见及此,我们需要获得一些支援。假如我们觉得人力资源部能够提供协助,可以选择向该部门报告相关的情况。除此之外,向辅导员或临床心理学家寻求专业协助亦有助于处理与被欺凌相关的负面情绪,包括悲伤、焦虑、恐惧、羞耻和尴尬等。事实上,有时候要改变公司内的女性贬抑文化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以便重新获得一些控制感。譬如,我的求助人可以选择进行彻底的规划,为离开当前公司储足够的金钱。在实现储蓄计划的期间,她仍然需要留在现在的公司,可能需要与其他不会欺凌她的同事建立正向关系。通过与某些同事结盟和发展社交关系,她更有机会感受到支持。由于她开始计划在将来离开公司,她重新获得了控制感,也是决定夺走欺凌者欺负她的机会。

对我们来说,在财务状况安稳和实现工作与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幸运地在一间拥有健康文化的公司工作,员工的福祉和幸福感可能不获重视,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可以寻求一定程度的控制来照顾我们的身心健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