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或「负面思想」?

我们对于拥有「坏习惯」觉得不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时间亦无法避免讨厌自己变得消极或满脑子都是「负面思想」。事实上,很多「治疗」都倾向专注于消除我们的负面部分。举例来说,针对自我形象低落的心理治疗可能会致力于完全消除个人对自我的负面思法,例如「我是个坏人」或「我是个差劲的学生」等。然而,如果我们有这些想法时,真的代表我们有什么问题吗?


长期沉迷于这些负面想法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固然有害。很重要的是,治疗师需要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期间帮助那么经常反刍思考的人管理他们的这种倾向。除此之外,作为人类,出现这些负面想法或有坏习惯也是人之常情。我想大概没有人会说当看到好友或兄弟姊妹在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功,而自己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时,心里未曾有过一丝的妒忌。假如我们难以接受自己偶尔会有这些负面的思想,可能会认为自己有缺陷。当陷入这种负面漩涡中,我们亦有机会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本质而进一步批评自己。

在接纳与承诺治疗中,其中一个概念指出,当人们「结合」了认知时,就会陷入情绪困扰。也就是说,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这些想法就是绝对的事实。他们亦会视有这些负面想法为一种对个人精神健康或身份的威胁。例如,如果某人无法接受兄弟姊妹比自己在事业上成功并感到嫉妒,她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坏人」,甚至认为自己比起对方更为逊色和无能。另外,这些人也会视这些负面想法是一个需要立即关注的重要问题。他们可能会即时采取一些策略,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加正面或停止相关的负面思考。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尝试,这些负面思想都挥之不去。

如果你对自己的负面想法或「坏习惯」有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或许可以尝试在处理它们时培养更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灵活地选择如何对这些想法作出回应。我们无需强烈地削弱这些负面想法的可信程度或贬低我们的「坏习惯」。我们亦不用致力消除它们。我们只需要视它们为一连串的文字或影像,持续不断地变化或来来回回。我们不需要认同它们或与它们对抗。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如何作出回应。

譬如,当一个人对他的朋友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感到嫉妒时,与其批评自己妒忌对方,他可以选择接受这种嫉妒是展现他本性的一个讯号,即告诉他自己可能在职业发展上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另一个方式就是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会感到嫉妒也是正常的,并让这些感觉和负面想法来去自如。有时候,如果这个人发现自己在追求职业成就上不够努力,这种嫉妒或许能激励他在职业发展上更加努力。

人类是复杂的,而我们在不同情景下出现的负面想法或有「坏习惯」也是复杂的。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平静而有韧性地生活,我们需要在回应自己的想法或看待自己的「坏习惯」时培养更多灵活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