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孤独感与情感联系

对住居住于大都市的人来说,常见的是他们即使和一群好友举行聚会,也有机会经历孤独感。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尽管他有两个孩子和一个很棒的妻子,但却一直感到孤独。此外,他亦会定期与朋友和同事参加社交聚会。在另一边厢,我有一位内向的朋友,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喜欢独处。周末,他会和几位亲密的好友或太太相聚。在休閒的时候,他喜欢阅读和画画。当我问他会否感到孤独时,他坚定地回答说「不」。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并且珍惜他在生命中拥有的一切,如几个亲密的好友和可以独自进行的嗜好。上述提及的两个例子可能与我们所预期的不一样,很多人可能认为社交活动较多的人应该不太会感到孤独。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更深入的探索,我上述的求助人发现自己难以与别人在情感上建立联系。在他的生活中,他往往都表现得非常理性、讲求逻辑及以结果为导向。每当他的孩子向他讲述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时,他都倾向运用逻辑为他们分析,并询问他们的想法。他反映自己很少与孩子有情感上的连结。在社交聚会上,他倾向于了解朋友的逻辑和想法,而非他们的情绪和痛苦。每当家人和朋友向他提及他们不幸的遭遇时,他都难以展现同理心。

在《Missing Each Other: How to Cultivate Meaningful Connections》一书中,作者Edward Brodkin 和Ashley Pallathra强调了人际关系中协调的重要性。以上提到的那位求助人可能缺乏与他的家人和朋友的基本协调。另一方面,我那位内向的朋友与他的密友能够保持协调的联系,使他在生活中感到满足而不会孤独。根据Brodkin和Pallathra所言,协调是指我们从身体感觉和情绪方面了解自己和他人。当我们与他人协调时,可以感受到他人的节奏、情感、经历和情绪。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系的基础。如果我的求助人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协调,他就有机会觉得缺乏连系。这样,他便持续感到孤独。

对于我上述的求助人,我建议他逐步学习透过身体感觉来了解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在与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情绪。由于他在觉察情绪缺乏经验,因此需要时间从以思考为导向的沟通转变成以情感为导向的沟通。

无论我们多么擅于觉察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谨记在与亲密的人建立关系时培养协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