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果我們沒有完全接受自己的創傷經歷,將無法充分地發展自己的身份

对于那些经历童年创伤的人来说,于生活中发展成瘾的问题是很常见的。由于童年创伤所带来的痛苦是长期和令人难以忍受的,人们往往会倾向压抑这些痛苦,并诉诸成瘾问题来应对那些负面的内心体验。

例如,一位女士因受与童年创伤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长期失眠,最终发展成酗酒的问题。她的母亲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她整个童年时期都在情感上虐待她。有鑑于此,她经常出现情况低落的情况,自我形象亦非常差。结果,她在事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也面临很多问题。在工作场合中,她时常受到别人的欺凌,并不知道如何处理办公室的政治问题,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导致了她饱受失眠的困扰。结果,她每天都会喝很多酒,希望借此有助入眠。酒精成瘾就是这位女士避免经历母亲的情感虐待遭受痛苦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她作为专业摄影师的职业生涯获得不少成功。她在许多的摄影比赛中获得很多奖项,于摄影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名望。在同辈的眼中,她是一位成功人士,而她认为自己在一生中要成为一名称职能干的摄影师。然而,她一直在内心深处感到非常压抑,并通过喝酒来逃避痛苦。摄影师身份的分裂和童年创伤带来的痛苦实际上导致她产生长期的心理和成瘾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会以外部现象来作出自我认同,例如是我们的职业、家庭或种族。如果我们事业有成、家境富裕和人际关系融洽,大多都会认为自己是过得不错和身体健康。相反,如果我们在事业上经历挫败及于被虐待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可能会倾向相信自己是坏的和不健康的。我们亦有机会认为自己比起其他人低人一等,所有坏的特质都是来自自己的原生家庭。事实上,我们可以尝试放弃自己对我们外在现象的认同,并把自身累积的经验作为对自我的定义。透过这样做,身分没有好与坏之分,也没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鑑于我们在生活中拥有独特的经历,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因此,我们不需要拿自己与他人作比较。

对于那些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而言,重要的是学习不去回避自己的痛苦和情绪困扰,实际上,导致成瘾或心理问题并非痛苦的本身,而是我们试图避免经历痛苦。为了能够充分地发展身份认同,我们需要体验童年创伤造成的痛苦(如果有的话)。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以不带批判和全然接受的态度感受身体感觉和所有情感体验。矛盾的是,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痛苦,痛苦才有可能逐步减轻。此外,我们亦需要学习去接受那些与被剥夺的家庭背景相关的缺陷,这是尤关重要。我们并非由自己的缺点或强项来定义自我,而是我们所累积的所有经验。从这个意义来看,上述的女士在童年创伤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中都有所经历,而这就是她的独特之处。凭着开放接纳和不加批判的态度,这位女士可以接受生活中的所有经历,不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劲或妄自菲薄。透过拥抱自己的痛苦,她不需要借助酒精来入睡和应对她的情绪问题。

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应该要以自身的内部经验来了解自己,而非以外部现象来定义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