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下管理自己职场上的精神健康?

面对第五波疫情的种种不确定性和无法预计的安排,要在工作中调节并不容易。很多我的求助人都面对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和抑郁,这与他们难以适应疫情的急速转变和所带来的挑战有关。对于一些曾经经历心理健康问题的求助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因疫情而导致症状恶化。由于在这段期间面临工作压力的增加,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面临精神状态转差的危机并不罕见。我们如何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和管理自己的精神健康问题?

对于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或抑郁)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眼前有什么原因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例如,当一位曾经患上焦虑症的求助人饱受失眠的困扰和无法在工作时集中注意力,便需要反思是什么原因诱发这些症状。这可能是与疫情下越来越多的同事受到感染导致人手短缺相关,令他的工作量大增而承受更多工作压力。工作压力和庞大的工作量也加剧了这位求助人对照顾孩子的焦虑,他担心自己在下班后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小孩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务。事实上,因工作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可以是多样性的,当中可能包括一些小问题,如连续几天经历寒冷和恶劣的天气和面对持续的压力源,如在没有具体原因下被部门主管不停地批评。

对那些曾经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来说,反思那些以往影响自己心理健康的诱因也是一个实际的策略。当他们能够反思过去的触发因素,便能够在面对高风险情况下更容易采取预防措施。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反映自己的焦虑和抑郁复发与突如其来的工作量增加和压力有关。在第五波的疫情中,他可以预视到当工作场所中同事的受感染个案上升时,他的工作量便会增加。因此,他特别注意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之间取得平衡,并尝试与主管在工作分配上订立明确的界限。结果,这些预防措施有助他在面对疫情爆发时避免因工作压力的增加而再次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况。

面对那些因疫情爆发而难以避免的工作量增加和工作压力时,我们可以透过养成习惯和建立规律来培养工作中的应变能力,以及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恒常进行运动锻鍊和练习静观的常规可能是其中一个让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好方法。运动锻鍊与我们大脑中释放安多酚(endorphins)相关,有助我们平静下来,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而静观也可以平静下来,譬如我们可以在全然接受和没有批判的情况下把意识带回呼吸,减少反复思考消极的想法。

此外,其他照顾自我的策略对于提升我们在面对工作压力时的韧性也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尽量减少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话的使用时间、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睡眠卫生和多接触大自然。事实上,进行艺术创作也是减轻压力和保持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有效方法。它亦有机会成为我们表达和释放与压力相关的负面情绪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与家人和朋友保持社交联系,有助我们培养韧性,拥有一个健康的社交支援网路对我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有时候,面对如此巨大的工作压力,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也许无可避免地复发。在这段充满挑战的时期,即使经历复发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因为有很多因素都有机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复发的可能性。如果您或您的同事正面临焦虑或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复发,建议尽快寻求有效和适当的专业协助以增强职场上的韧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