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电影《年少日记》中,重要的是要避免批判并接受一个现实:我们所有人都会受到多种生理和环境因素影响

电影《年少日记》唤起了我们就童年创伤对人们的心理结构和人生轨迹所造成的影响的认知。有时候,人们倾向批判那些患有抑郁症并试图自杀的人。这些人可能会认为患有抑郁症的人意志力薄弱,应该要学习变得更加强大和坚强。除此之外,有些人倾向把自己与精神病患者区分开来,这是很常见的。他们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有问题的,以及负面地与他们不一样。有时候令人悲伤的是,这种情况甚至发生在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士身上,他们在帮助精神病患者的时候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根据Bruce D. Perry和Oprah Winfrey所写的书提到,这些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问题,是因为有些事情发生了在他们身上。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而非对他们作出批判。

美国神经内分泌学家、史丹佛大学教授Robert M. Sapolsky在其新书《Determined: A Science of Life Without Free Will》中引用了一项研究,提到我们的神经元早在我们认为自己能够自由地选择作出决定前已被启动。在其中一个实验中,参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按下一个能够检测到几分之一秒时间的按钮,并需要在决定按下按钮时告知研究人员。同一时间,研究人员会收集参加者的大脑数据,准确地监测参加者的手指何时开始移动。这项研究的基本发现指出,参加者在移动手指大约200 毫秒前就向研究人员报告他们决定按下按钮。然而,参加者的大脑在决定按下按钮之前大约300毫秒,实际上已经作出移动手指的意向。Sapolsky教授认为,这表明了大脑在我们认为自己作出决定前已经做出了决定。

Sapolsky教授在他的书中亦提到,我们的意图和行为其实是与先前的生理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曾经经历童年创伤、患有抑郁症和企图自杀的人在一生中都有机会受到他们的生理及环境因素影响。例如,近年不少研究都指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创伤,如身体或性虐待、校园欺凌经历等,会导致成年后罹患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倾向。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在过往认为精神病患者是有缺陷的弱者,就是出于无知。对于那些在生活中曾经经历过创伤的人,我们需要对他们更富同情心和培养更多的慈悲。

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治疗进展缓慢或反复复发归咎于患上精神疾病的人士。尽管我们很难完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可以更加了解童年创伤和青少年创伤对他们的影响。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果父亲或母亲拥有自恋型人格,会对子女有什么影响?

你会感到自卑和持续性地焦虑吗?你会不停认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关系中吗?你是一名完美主义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额完成?你会倾向因为信任的问题而与别人疏远吗?如果你对于以上其中一些的问题的回答有「是」的话,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两位自恋型父母的影响。具有自恋型人格的父母有什么特质?

觉察与自我有关的成瘾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拥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体帐户,并会不时发怖与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会或重要纪念日有关的帖文。当我们获得别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评论时,我们会有满足的感觉。事实上,这些「讚好」和正面的评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并释放多巴胺,令我们有愉悦感。我们会不断地检查手机应用程序弹出红色圆圈的讯息提示,由于这是奖励性的经验,因此我们会更频繁地发怖帖文,却忽略了自己实际上是渴望大脑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来寻求兴奋的感觉。

13 周年的反思——无止境的蜕变

当我回顾自己成为临床心理学家二十年的历程,我发现自己在进行心理治疗的道路和方式不断地发展成长。今天是我私人执业的十三周年,回望过去,这趟旅程充满各种的挑战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数千位求助人身上学到不少有关人生的种种,他们让我学会谦卑和灵活性。正正因为他们每个人都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亦逐渐了解到心理治疗的确揉合了科学和艺术的元素。我作为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一方面是受专业培训后以科学实证为基础来为他人进行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基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我需要学习心理治疗的艺术,就是以灵活和具创造性的方式来进行。事实上,没有单一类型的心理治疗能够满足每个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心理治疗中,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适合所有人,因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样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