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有些人犯错时会认定自己是失败者,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认为自己在工作或人际关系中犯错时,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在某次的面谈中,他对我说:「我不应该让我的同事知道自己因为团队士气低落而失去工作的动力。我这样做真的太傻了!我真是一个失败者!」当他告诉我团队内部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其他同事在他背后说他不是的想法时,他似乎完全相信自己这些念头。事实上,他并没有意识到实际的情况有机会与他的感知不相同。换句话说,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完全得知事情发展的真相和他的同事在他背后说三道四的内容。

这位求助人在告诉我他的想法时,倾向使用那些绝对性的词语。例如,他说:「由这一刻开始,我不能告诉任何同事我在工作中缺乏动力。我应该避免告诉任何人有关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保护自己的私隐。」这位求助人无法意识他所说的只是个人想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他未能了解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多样性的,他可以拥有一些值得信赖和交心的同事,更可以与这些同事分享更多有关自己内心世界的事情。当他极端地完全相信自己的想法时,受到二分法的思维模式所影响,采取非黑即白的态度来看待事物。也就是说,他要么选择向同事透过自己所有的内心状况,要么把这一切都隐藏起来。结果,当这位求助人以这种思维来认定自己犯错就是失败者时,会坚决地相信自己的想法,难以理解他的想法有机会不等于事实。

对于那些能够认识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而不一定是事实的人来说,他们在谈及自己的想法时会使用不同的言词。譬如,如果上述的那位求助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他可能会说:「我认为自己可能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我把自己的精神状况告诉了我的同事。」事实上,他也有机会以幽默的方式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失败者的想法。他可能会说:「我又在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我的老朋友又回来找我了。哈哈!」虽然他描述的内容可能一样,但是他能够透过以不同的方式来谈论有关的事情。

无可避免地,我们每个人也许曾经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来思考。我们可能因为犯错而感到失败,也可能因做了一些让自己看起来很愚蠢的事情而后悔。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白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以及是对自我的暂时感知。当我们留意到自己经常在说话时运用那些绝对的术语,便需要学习把自己从这种二分法的思维模式拉出来。我们亦需要明白自己对某种情况或自己的念头可能只是其中一种能够解释的原因或感知。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容易陷入二分法的思维而坚信自己那些极端的思想。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儿童时期的人际创伤的心理治疗

在我心理治疗服务中,比较常见的求助者是经历人际创伤而寻求心理治疗的人士。很多临床问题,包括临床完美主义、依附问题、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机会与求助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创伤经验有关。一段健康的母婴关系能够促进小孩安全型依附的发展,妈妈能够敏锐地对婴儿发出的讯号作出反应,在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从更广泛的意义理解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香港人面对这个城市不同方面的变化。很多人在思考香港人所面对的事情时,都会问我有关身份及其发展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身份呢?如何能够概念化一个人在生命中的身份发展?当我们把「香港」称为自己的家乡时,可能会透过份享自己的文化或是以独特的叙事来界定自己是香港人。有些人在面对这个城市中一些可以预见的变化时,可能担心会因此而影响正在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香港人的身份发展。事实上,对于香港人这种特殊身份的改变仍然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研究身份发展的概念,便有机会意识到任何身份发展都存在许多个人上的差异。

面对逆境是英雄之旅的一部分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奇异博士》描绘了一位富有而着名的神经外科医生的「英雄之旅」,这位医生就是傲慢的奇异博士。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双手受到创伤,令他无法进行手术。在寻求治疗双手的旅途中,他前往卡玛泰姬(Kamar-Taj) 寻求巫师的帮助。经过巫师和古一的培训,奇异博士的双手康复了。奇异博士决心踏上保护地球的旅程。根据美国文学教授Joseph Campbell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这是一段寻求真实自我的旅程,我们能够在生活上做一些比自己更伟大的事情,从而获得内在的满足,感受生活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