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鑑于当前的经济情况,休假(sabbatical)对心理健康可能有益

近年,越来越多企业组织因经济情况而进行裁员,很多人被强制放无薪假期,甚至面临被裁员的情况。企业组织留住员工的其中一个可能方式是为员工提供休假(sabbatical)。休假是指一段长的时间暂停工作,可以是受薪的,也可以是无薪的。一般来说,休假的时间长短不一,从一个月至一年不等。有时候,如果一个人被裁员,他或她亦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看待失业期,如从正常工作中休息一段长的时间。当然,这严格来说并非休假。但是,这个人仍然可以在这段期间进行一些休假人士会做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一个让人「充电」、反思和转变的好机会。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于2023年2月刊登的研究,休假人士可能会参加工作假期、开展探索灵魂的冒险或进行放慢脚步的休息和探索。他们可能会与自己建立更完整的关系、对生活获得新的观点,以及透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实现蜕变。对于那些选择在休假期间参加工作假期的人来说,他或她可能在休息的时间从事一个充满热情的计划。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写一本小说或创业。对于那些选择冒险的人,他们可能会到一些计划已久的特别地方旅游,这些人也可能是喜欢探索和寻求新体验的背包客。对于那些放慢生活节奏的人而言,他们首先可能会睡多一点和享受不同的美食。什么都不做并只作休息有机会让他们从倦怠中恢复过来。当获得足够的休息后,他们可能会选择参加工作假期或探索灵魂的冒险。

如果你也正在考虑休假,或许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参与新的项目(一些并非在过往工作中所做的事情)——你可以考虑开设一个Instagram帐户来展示你的艺术作品并获得支持者和追踪者。你亦可以参与新的慈善或创业项目,或是发展一个新的创意事业,如写书、创作艺术作品、制作电影或享受摄影。
  2. 专注个人发展——你可以深入阅读那些你感兴趣的书籍、透过写日记和自我反思来反省自己的个人价值观或生活目标、发展新的嗜好或建立新的习惯,例如是学习乐器或制定运动计划。
  3. 专注专业发展——你可以参加线上课程、参加不同的工作坊和研讨会,甚至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有时候,你亦可以考虑寻求导师指导来促进个人发展,或花时间提升你在专业领域的技能。
  4. 游览世界各地或所在的地方——你可以到新的国家探索并了解当地的文化,亦可在所住的地方或市镇游历,享受到郊区行山或参与公路旅行的乐趣。
  5. 转变成为企业家或参与副业项目——你可以创办新的企业、探索新的创业想法或启动一个新的项目,如建立新的YouTube频道、从事自由工作或开发新产品。
  6. 花更多时间于与家人和朋友相处上——你可以多参与社交聚会或旅行来加深与家人或朋友的关系。此外,你亦可以联系一些老朋友或结交新朋友,以及支援那些需要帮助的亲戚或朋友。
  7. 接受心理辅导或心理分析——你也可以尝试接受心理辅导来解决一些长期的个人问题,或寻找荣格分析师来进行自我探索和获得新见解。
  8. 探索新的职业方向——你可以与教练合作,寻找新的职业方向。另外,联络其他专业人士也有助了解市场的最新资讯,或是透过实习或参与义工活动来探索新行业。

享受休假并没有一种最佳或完美的方式,无论你在这段长时间的休息中选择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保持创意和灵活性。休假是一段让我们重整自我并进行自我反思的时期,从而对自我增强了解。有时候,透过深入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蜕变就会发生。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