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运用静观来管理情绪的矛盾之处

在我的临床治疗中,我不时会揉合静观的元素来帮助面对各式各样问题的求助人。我的求助人经常会说:「我已经尝试练习过数次你所教我的静观练习,但是我没有任何感觉,练习后亦没有任何效果。」当其中一位患上焦虑症的求助人说这句话时,我意识到他或她实际上认为静观是一种帮助人们消除焦虑的技巧,以及在每次进行练习后便不会再感到焦虑。事实上,研究证实练习静观对于那些有焦虑问题的人是有益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个人试图透过练习静观来舒缓焦虑的感觉,这种有意识地「消除焦虑症状的技巧」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效果,那就是一个人越希望借此摆脱焦虑,他或她越有机会经历更加强烈的焦虑。

治疗师会教导求助人一些放松的技巧来减轻焦虑或其他情绪,这是十分常见。但是,如果求助人拥有强烈的意图运用这类型的技巧来消除焦虑,这或许代表他们未能处理它们或在生活中与它们共存,因此极力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这些感觉。例如,我留意到不少我的求助人会因渴望尽快消除那些轻度的焦虑症状而反复地出现恐慌发作的反应。实际上,这种意图导致他们因未能摆脱焦虑而更加担忧。结果,轻微的焦虑症逐渐加剧,最后导致更激烈的惊恐发作。这些求助人对他们的焦虑症状感到非常恐惧,并认为自己无法忍受任何轻微的焦虑症状。

进行静观练习时,我们需要放弃二元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避免视静观为消除自己不想要的情绪的技巧,或希望借着静观去接受所经历的一切。这种二分法的思想可能只会带来「火上加油」的效果(加剧那些不希望经历的情绪)或是让人觉得我们正坐着什么也不做(忍受所有让我们感到不适的一切)。

在学习和练习静观时,我们需要健康地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中抽离。在进行静观练习时,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不带批判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不断地来来往往,以及自己对它们的意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够学习到思想只是思想,感觉只是感觉。这样,我们能够逐渐明白到如果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将会减少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力。最终,那些我们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的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会随之降低和减少。

事实上,我们的想法和情绪是让自己更加了解自我的重要讯息。如果我们过度渴望消除它们,很大机会忽视它们正传递给我们的讯息。从长远来看,我们很容易会与自己脱节,未能了解真正的自我。因此,透过静观,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一起滑浪而不被它们所淹没,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认识。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