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第五波疫情的爆发对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和大众的心理健康影响

《纽约时报》于2月16日报导了一项于美国进行的大型研究,分析了接近154,000名的新冠肺炎患者,这些受访者在受感染前都没有患有精神病的纪录或接受相关的治疗。研究发现,对比那些受感染了的人和同一时期没有受感染的人,大约39%的人更大机会被诊断患上抑郁症,而约有35%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受感染的数个月后则更有可能被诊断患上焦虑症。

英国心理学家(Joel Vos)进行了一项有系统的综合分析,就26 个针对新冠肺炎与心理影响的调查作出研究。在十多万的受访者中,超过六成的医护人员出现急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症状。另外,当中大约三分一人表示经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以及饱受失眠的影响(预先于 2020年发表)。他的综合研究亦发现三分一的新冠肺炎患者和公众人士都报告自己拥有焦虑、抑郁、压力和失眠的症状。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和公众人士可能会经历什么心理问题?

作为人类,我们很自然地渴望在生活中获得控制感。但是,疫情实际上让我们了解到生活是难以控制。这个事实令我们感觉受到威胁,并使我们感到焦虑。对于那些较容易焦虑的人,他们会更频繁地反复思考自己是否有可能受到感染或需要被送到隔离营。此外,他们也有机会非常担心接种疫苗副作用、自己的经济状况不稳定和面对失业的可能性。当一个人愈是反复思考自己的忧虑,便愈有可能导致他或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在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出现高度焦虑的症状(如肌肉绷紧或心悸)。

不少人可能在疫情期间经历损失,譬如是失去工作、失去亲人、与亲友减少了联系。此外,他们亦可能更频繁地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这些人可能会开始对自我和自己未来的生活产生更多的负面认知。他们可能会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而且没有人会关心他们。此外,他们也有机会减少进行自己曾经喜欢而又富有意义的活动,以及失去与家人和朋友联系的动力。对于那些在疫情期间感到被孤立的人而言,他们可能会感到非常孤独和绝望,当中有些人可能甚至觉得生活已经毫无意义。

那些受感染的患者,如果他们非常担心自己患病的后遗症,可能会更容易患上焦虑症。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在住院或隔离的期间承受不少压力。对于那些病情比较严重的人,他们承受的痛苦可能会加剧了无助和沮丧。那些病症比较轻微或没有病症的患者可以因为被送往隔离营而感到被孤立和孤独,如果一个没有应对隔离的策略,可以会增加他或她焦虑和反复思考。

新冠肺炎患者的感染个案持续上升,加重了公营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他们可能需要超时工作和处理病人的负面情绪,承受莫大的压力。另外,这样也增加了这些医护人员染病的风险,加剧焦虑和抑郁情绪。由此他们害怕自己会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家人,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在疫情期间自我隔离。如果他们未能与重要他人联系,有机会感到非常孤单和疏离。

毫无疑问,第五波的疫情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并不只限于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受感染的人士。在这个时候,我们除了要注意身体健康,更加需要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焦虑、抑郁或压力正在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功能,你可能需要寻求专业人士来获得支援和接受心理治疗。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