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突如其来不成比例的愤怒爆发可能与童年创伤有关

有时候,当我们看到某人突然爆发不成比例的愤怒情绪时,或许会认为他或她的脾气控制能力很差。我们有机会忍不住去评论这个人,并把自己与对方区分开来,如觉得自己比对方有更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在某些有毒关系中,有些人可能会批评另一半无法控制愤怒,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或许是引发对方情绪爆发的人。在对他人作出过早的判断前我们也许需要保持谦卑,尝试了解对方在过去的经历,并反思自己的不敏感。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一直都给人冷静和温柔的感觉,即使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或感到不满时,他亦甚少向别人发脾气。然而,当他的女朋友批评他做家务或日常琐事的方式时,他往往都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有一次,他的女朋友对他洗碗习惯作出评论,触发他大发雷霆。面对他无理取闹和不成正比的情绪爆发,他的女朋友感到震惊和害怕,甚至判断他有性格问题,并想过和他分开。
我的这位求助人是否有某种人格问题或患上精神障碍?就着他这些行为而下定结论判断他患上精神障碍是言之过早。透过深入地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后,发现到他的母亲在他童年时期对他作出严厉的批评。正正因为这些批评,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不足的。因此,他的自尊心非常低,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即使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但是他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成就并夸大自己的失败。每当他的上司按照他的工作给予回馈时,他都会非常敏感,更会视这些为严厉的批评。此外,他亦沉迷于寻求以「完美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因为他不愿意面对他人任何的负面评价。结果,他在工作上常常都出现拖延的倾向,进一步加剧获得负面回馈的可能性。
对我这位求助人来说,很重要的是他需要觉察自己的情绪爆发可能与某些触发因素有关。事实上,他有机会将别人对他作出真诚而富建设性的回馈当作成严厉的批评。如果他能够提升对这种情绪反应的觉察,或许更有机会控制自己的愤怒爆发。
为了提升这方面的自我觉察,其中一项实际策略就是培养及恒常练习静观。通过恒常地练习,他可以学习觉察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作出过度反应的冲动,并反思被触动的可能性。如果他这种自我觉察提升,将会有更多选项来决定如何回应别人对他的回馈。不论别人给予的回馈是否准确,他都可以保持冷静来与对方交流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他的女朋友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倾听和理解我的求助人的感受和想法。透过与他进行真诚的交谈,她也许能够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他,而不是过早批判他。她有机会理解到他作为人类的复杂性,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机会作出不同的行为表现。假如对此有足够的理解和教育,以及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妄下判断,这种关系问题可以会有显着的改善。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很容易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评论和看待他人。如果能够培养对此的觉察,我们将更有机会与他人建立更良好和健康的关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