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

对于她无法减少冲动购买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她对自己只有一个想法,也就是说,她认定自己在整体上是一个购物狂和存在缺陷的失败者。结果,她决定透过限制自己的生活来摆脱购物狂的倾向,以及尝试停止购物的行为。然而,当她越企图利用一些具体的策略来阻止疯狂购物的行为,她的冲动购买却愈频繁。也许她在短时间内阻止自己冲动购物,可是这种强迫行为会反复出现。最后,她放弃尝试限制自己,认为自己彻底地失败了。

如果这位求助人尝试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取得联系,可能会发现她内心还有其他部分是不渴望冲动购买,甚至想为她的未来储蓄更多金钱。事实上,她的购物狂倾向可能是以适应不良的方式来应对一些更深层的问题的表现。经过彻底的探索,这位求助人可能会觉察到自己疯狂购物的行为可能由于自己与家人和朋友缺乏联系所导致。在她的童年和青春期,她从未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在高中的时候,她亦被同学欺负和排斥。事实上,她的内在小孩对于被认可、被爱和社交联系的需求并没有在她的一生中得到满足。由于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她便开始沉迷于购买衣服、手袋和鞋,希望透过投资于自己的外表来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购物狂是她内在小孩的一部分,努力满足自己从小都未被满足的需求。

透过静观和自我慈悲,这位求助人需要与她的内在小孩保持联系。当她试图面对自己的这一部分,她需要以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态度来看待自己。通过不苛刻禁止自己购物,以及避免对自我作出批判,她便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她学会了在生活中与其他人重新建立联系,照顾这一部分的内在小孩,例如,她可以参与不同的社交聚会与朋友和家人重新建立联系,接受心理治疗,处理那些在过去童年和青春期的创伤。当她逐渐地接受自己内在小孩和购物狂的部分,将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冲动购买.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觉察和照顾的内在小孩,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问题,才可以更有效地处理那些更深层和核心问题。这样,我们才可以更有能力拥抱真实的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单纯地聊天吗?

尽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香港变得愈来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许多人都会对心理治疗有疑问,例如「为什么我需要付款给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与朋友讨论自己的问题又是否达到一样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吗?」;「是不是只有疯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什么。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