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如何学习建立信任?

今天,我步行至港铁站去上班的途中,看到一位女士在街上遛狗,那只狗似乎是被救援并收养的。与此同时,另一位老太太推着手推车正向他们走近,那只狗不愿意继续跟着女主人散步。牠看起来非常害怕,担心前方可能有威胁。尽管和主人一起散步,但牠还是不相信自己在街上是安全的。狗只被前主人虐待后变得难以信任一般人是很普遍的现象。事实上,与遭受虐待的狗类似,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也被发现很难信任他人。他们有机会不信任任何人,或是与所有人保持一定距离。相反,部分人可能会错误地相信那些操纵或虐待他们的人。

当一个人在童年时曾受到重要家庭成员的伤害,他或她在成年后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人会更加警惕,这是合理的。这些人可能抱着一个信念,就是如果小时候应该给他们爱和照顾的人伤害了他们,那么这些不是我的家人的人也很有可能会伤害他们。他们在长大后可以如何学会信任?
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要了解信任并非一个二元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决定是否完全信任某人或不完全信任某人。我们需要每时每刻及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信任某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光明和阴暗的一面。有时候,别人可能有良好的意图,我们可以信任他们并与他们建立联系。但另一些时候,基于某些因素,他们可能怀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图,这样我们就需要警惕,避免完全信任他们。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与人相处和交流时培养对当下的意识。
以我在上述提到的那只狗为例,如果牠是一个人并且能够专注于当下,或许会意识自己对正在走近的老太太产生恐惧和不信任。这种对有可能存在的威胁或危险的觉察力可以使牠与恐惧保持距离。此后,那只狗就可以更清楚地观察老太太的手推车,进一步评估是否面临危险。如果发现没有相关的威胁和危机,那么牠的恐惧可能会消退,并且提升对当前环境的信任。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狗只可能没有能力理解手推车是什么。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恒常进行静观练习,以及在与人交流时保持对当下的觉察。对于那些曾经因童年创伤而受伤的人来说,学习建立信任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透过练习,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与他人培养更健康的关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