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

我的求助人常常感到被朋友忽视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与他们和家人或朋友缺乏界限有关。在朋友面前,他们为了保持友好的关系,往往都尽量保持友善和乐于助人,而且从不对他人说「不」。这些人会因为自己拒绝他人而感到内疚,甚至会因为满足不到其他人的需求而不停解释和道歉。事实上,他们强迫自己取悦他人,并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定义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的朋友只会视他们为帮助自己的人或救援者,没有建立真正朋友的关系。

刚才所提及那些求助人与他人缺乏界限的潜藏因素有机会与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有关,也就是说,他们在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缺乏界限。譬如,一位母亲与七岁的女儿过度分享自己的关系问题,她告诉女儿自己委派了好友来与父亲的情妇见面,质问对方。此外,这名母亲还喋喋不休地向女儿表达父亲不忠的行为。然而,这种过度和缺乏界限的分享会对女儿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因为这样做超出了女儿理解成人世界关系问题的能力。而女儿亦需要选择站在母亲的一方来支持她,拒绝与父亲保持良好关系。这名女儿会误解自己有责任照顾妈妈的情绪困扰和处理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相反,那名母亲未能满足女儿的情感需求,亦无法保护她的界限。结果,这名女儿在成年后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保持良好的界限。

对于我那些认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忽视自己的需求的求助人来说,他们需要探索自己是否难以与他人建立界限。他们可能倾向忽视自己个人的需要和慾望,亦不擅于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来理解自己的观点。透过觉察和认识自己的内在感觉,通常是身体感觉,他们可以逐渐提高对自己喜恶的敏感度。每当人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缺乏界限时,便需要改变自己对他人的行为,让自己感到安全及保障自己。结果,他们学懂如何与他人说「不」,建立适当的界限来保护自己。这样,他们的家人或朋友也可能学会尊重他们的界线,令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真实。

当我们能在内心设立更健康的界限,更能向他人展示自己真实的自我,让他人选择与我们真诚确切地建立联系。而对方可能不会把我们视为他们的帮助者或救援者来与我们建立关系,把我们视为真正的朋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