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果您正感到抑郁,可以尝试培养自我慈悲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外在环境感到绝望和无助是很常见。结果,他们可能在生活中失去动力,甚至产生结束生命的念头。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得知自己能够晋升到理想职位的机会很渺茫后,感到很抑郁。她觉得自己被困于目前的职位中,无法忍受对现时工作性质的主观厌恶。事实上,她最近参与数次应征面试都未能通过,无法找到另一份她可能喜欢的工作。面对目前的处境,她感到非常绝望,抑郁情绪日渐加剧。当感到更加沮丧时,她开始怪责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走出抑郁的状态,批评自己软弱无能。由于她并不接受自己的抑郁情绪持续加剧,她很努力为自己制定严格的生活习惯来「治癒」自己的抑郁症。她计划每天早上六时起床,然后到健身中心进行带氧运动和重度训练。她还打算阅读林林总总的自助书籍,帮助自己重新找回快乐。然而,她越是强迫自己严格地遵守所定的计划来改善情绪,就越缺乏动力去实行。对于未能完成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和任务,我的求助人感到极度绝望,不断反复思考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她如何能够从抑郁情绪走出来,并不再批判自我和强迫自己要再次感到快乐?

抑郁症患者通常都对自己有较低水平的自我慈悲,很多时候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成就或精神状态来评价自己。譬如,他们会认为陷入抑郁情绪是脆弱的表现。此外,他们也会感到强烈的孤立感,因为他们认定只有他们才会经历这种消极的状态,其他人都是快乐和成功的。事实上,他们往往会过度认同那些与抑郁情绪相关的负面想法,如他们觉得自己因为患上抑郁者而失败,亦因为找不到好的工作而毫无价值。

抑郁症患者需要在经历抑郁情绪期间培养自我慈悲。他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善待自己,放下对自己的任何批判,这是自我慈悲的三大元素之一。善待自己意味着我们容许负面事件发生在我们身上,并接纳我们的抑郁情况。对我上述的那位求助人来说,重要的是她要善待自己,不要为自己订下苛刻的常规活动。相反,她可以尝试放轻松,在抑郁症发作期间每天只计划进行一项愉快轻松的活动。如果她觉得精力太低而无法做任何事情,也可以让自己整天留在家中休息。

为了对自我有更多的慈悲,抑郁症患者可以做的第二件事是接受人类共同性的概念。他们需要明白一点,在生活中经历消极状态或面对障碍的不仅仅只有他们。事实上,人们面对生活困难和产生负面情绪是很常见的。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错误或为不同的问题感到挣扎。这个观点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在困难时期感受到与其他人的连结,减少孤立感。例如,我的那位求助人可能与她公司的其他同事联系后,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都面临和她相似的情况。毕竟在疫情过后,目前环球经济仍然不景气。

最后,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培养静观也是很重要的。当我们经历负面情绪时,我们不能忽视或压抑抑郁情绪。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度辨认这些状态。我们需要专注于当下,与这些负面情绪一起「滑浪」,随着它们的高低起伏尝试与它们相处。我们不用因为情绪低落而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抑郁症并不能够定义我们。

透过培养自我慈悲,我们就能在经历抑郁状态下照顾好自己。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所经历的负面情绪并不去批判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走出抑郁的困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