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作出判断或评价前,让我们先了解个人差异和环境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不少我的求助人都曾经问我,为什么一个家庭中有着同样的家庭环境,但他们的兄弟姊妹没有患上同样的精神障碍?他们是否比较脆弱,抑或有更多的缺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同辈之间互相比较是很常见。我们当中可能很多人早已习惯事事与他人进行比较,从小在家庭或学校中学会了与人比较是一种生存机制。事实上,我们需要接受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核心价值和行为倾向都由独一无二的因素组合而成。我们需要对自己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培养更多的慈悲,例如是购物狂、工作狂、拖延问题、情绪爆发或自我伤害等。这是因为在我们能够管理这些适应不良模式和处理情绪困扰前,需要先放下对自己的评价,才能诚实地避免否定自我。

要管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倾向有更深的了解。在学习增强自我觉察前,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了解那些建立我们独特「自我」的常见因素。首先,童年时期父母教养模式是其中一个影响我们性格和身分发展的重要因素。譬如,如果父母有权威的教育模式,他们的孩子在成年后很有可能成为完美主义者,在各方面都有着高要求和高期望。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对孩子过分保护,孩子则可能在成年后缺乏自信并习惯依赖他人。另一个因素是童年环境中朋辈的影响,假如一个人在一间竞争激烈和非常着重学术成就的学校中学习,他或她可能学会一生都与同辈进行比较。这个人有机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或工作上,没有真正享受生活。人们在中年时期意识自己一直花费大量时间追求成功,却完全没有任何个人兴趣,这些情况并不罕见。

在整个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一个人的行为倾向往往会受那些与文化因素相关的信念和价值观所影响。假如一种文化倾向重视某个特定的职业,那么很多菁英子女可能会选择修读相关的学科。此外,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只会视这个职业为权威,而不会考虑其他相对较少人尊重的专业人士所提出的意见。事实上,这有机会缩小成年人在作出决定时看待事物的视角。在我们的童年时期,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甚至不受我们控制。我们无法控制哪些邻居的孩子能够在我们家楼下的公园玩耍,而且我们有机会受这些邻居影响。如果这些小孩喜欢玩电子游戏,我们就更容易在童年时期沉迷于于电子游戏中。相反,如果这些孩子喜欢阅读,我们或许会变成「书虫」。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差异。在同一个家庭中,兄弟姊妹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是很常见。这一点亦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个充满虐待的家庭中有些孩子在成年后没有患上精神障碍,但另一些则患有某种精神疾病。

如果我们对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有更多的了解,就能对那些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培养更多慈悲。我们不应该告诉他们一定要坚强面对、要用意志力去克服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其实,在帮助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放下自己的判断,放下权威的立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单纯地聊天吗?

尽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香港变得愈来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许多人都会对心理治疗有疑问,例如「为什么我需要付款给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与朋友讨论自己的问题又是否达到一样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吗?」;「是不是只有疯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什么。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