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作为创伤倖存者,你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利于疗癒伤痛?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都曾经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创伤。受追求成就和完美主义的文化影响,于童年遭受父母的批评和被要求达到高标准是很常见。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因此无可避免地面临一些不易察觉或激烈的欺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可能还记得自己曾经欺负过某人。如果是这样,心理治疗师是否有可能没有任何童年创伤和相关的心理问题?若然答案是「否」,只关注接受服务一方的心理创伤和精神障碍的症状或许不是最佳的选择。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治疗师比求助人更为权威和了解得更多,并且只负责解决求助人的疾病和问题。事实上,治疗师也有机会未能注意到他或她的个人性格特质和盲点。因此,创伤倖存者在心理治疗中感到被误解并不罕见。

在创伤知情的模式中,个人心理治疗被视为一段二人关系。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协作的过程,涉及治疗师和求助人的个人特质、心理问题和治疗期间当下心理状况的相互作用。这个交互的过程是动态的,即是它可以有无限数量的结果和形式。有趣的是,二人关系中双方都有自己的主观看法。对治疗师来说,能够理解这两种主观观点的互动是非常重要。事实上,治疗师最重要的觉察之一是治疗关系中的权威结构。如果治疗师未能注意到自己在与求助人的互动中展示专业权威的倾向,那么他或她的专业身分有机会随个人权威的角色而受影响。尽管治疗师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治疗中提供指导或方向,但人们很容易认为自己在关系中拥有权威。有时候,这种单方面的关系可能会模仿亲子关系,并有机会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
创伤倖存者如何知道自己的治疗师正在进行对他们疗癒伤痛的心理治疗?就二人关系的模式而言,让求助人感到治疗关系中的合作关系是很关键。对治疗师来说,能够与求助人协作定立目标和治疗方法尤其重要,并需要让求助人感受到权力平衡。如果求助人觉得关系中存在阶级分别,那就是一个危险讯号。在二人关系的治疗过程中,求助人会被赋予权力,从而建立更多的韧性和增强力量。治疗师可以确立求助人的感受和体验,以及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治疗师亦可以尝试谦虚地了解求助人的主观经验,并明白到对方所经历的痛苦可能永远都不会被完全理解。
作为创伤倖存者,寻求心理治疗服务的帮助已经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在这段充满不确定性的疗癒之旅中,你值得治疗师的尊重和体谅。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