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第五波疫情的爆发对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和大众的心理健康影响

《纽约时报》于2月16日报导了一项于美国进行的大型研究,分析了接近154,000名的新冠肺炎患者,这些受访者在受感染前都没有患有精神病的纪录或接受相关的治疗。研究发现,对比那些受感染了的人和同一时期没有受感染的人,大约39%的人更大机会被诊断患上抑郁症,而约有35%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受感染的数个月后则更有可能被诊断患上焦虑症。

英国心理学家(Joel Vos)进行了一项有系统的综合分析,就26 个针对新冠肺炎与心理影响的调查作出研究。在十多万的受访者中,超过六成的医护人员出现急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症状。另外,当中大约三分一人表示经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以及饱受失眠的影响(预先于 2020年发表)。他的综合研究亦发现三分一的新冠肺炎患者和公众人士都报告自己拥有焦虑、抑郁、压力和失眠的症状。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和公众人士可能会经历什么心理问题?

作为人类,我们很自然地渴望在生活中获得控制感。但是,疫情实际上让我们了解到生活是难以控制。这个事实令我们感觉受到威胁,并使我们感到焦虑。对于那些较容易焦虑的人,他们会更频繁地反复思考自己是否有可能受到感染或需要被送到隔离营。此外,他们也有机会非常担心接种疫苗副作用、自己的经济状况不稳定和面对失业的可能性。当一个人愈是反复思考自己的忧虑,便愈有可能导致他或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在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出现高度焦虑的症状(如肌肉绷紧或心悸)。

不少人可能在疫情期间经历损失,譬如是失去工作、失去亲人、与亲友减少了联系。此外,他们亦可能更频繁地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这些人可能会开始对自我和自己未来的生活产生更多的负面认知。他们可能会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而且没有人会关心他们。此外,他们也有机会减少进行自己曾经喜欢而又富有意义的活动,以及失去与家人和朋友联系的动力。对于那些在疫情期间感到被孤立的人而言,他们可能会感到非常孤独和绝望,当中有些人可能甚至觉得生活已经毫无意义。

那些受感染的患者,如果他们非常担心自己患病的后遗症,可能会更容易患上焦虑症。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在住院或隔离的期间承受不少压力。对于那些病情比较严重的人,他们承受的痛苦可能会加剧了无助和沮丧。那些病症比较轻微或没有病症的患者可以因为被送往隔离营而感到被孤立和孤独,如果一个没有应对隔离的策略,可以会增加他或她焦虑和反复思考。

新冠肺炎患者的感染个案持续上升,加重了公营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他们可能需要超时工作和处理病人的负面情绪,承受莫大的压力。另外,这样也增加了这些医护人员染病的风险,加剧焦虑和抑郁情绪。由此他们害怕自己会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家人,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在疫情期间自我隔离。如果他们未能与重要他人联系,有机会感到非常孤单和疏离。

毫无疑问,第五波的疫情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并不只限于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受感染的人士。在这个时候,我们除了要注意身体健康,更加需要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焦虑、抑郁或压力正在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功能,你可能需要寻求专业人士来获得支援和接受心理治疗。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最近发行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讨了社交媒体危害使用者的现象,包括对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体成瘾问题、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无法控制自己每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经常无法控制地开启社交媒体?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布有关自己个人生活的照片或贴文?

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很多从事航空业工作的人士,包括飞机师、空中服务员都因疫情而失业。当中有不少人能够跳出原来的框框,透过积极的态度和创造力开展新的事业。其中一个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飞机师在失业后考获公车驾驶执照,并成功转行成为公车司机。他的灵活性启发了我们无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内束缚自己。好消息是当任职了几个月公车司机后,他又重新获得飞行员的工作。人类很容易运用左脑来进行标记和分类,以便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自己。但问题是,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你能读懂以下这句句子吗? “It is siltl unerctian taht wehn the pdnameic wlil be stetled” 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阅读这句句子,因为大脑能够协助我们的感知进行强大的模式识别。在很多情况下,大脑令我们看到实际上不存在的图案或模式,并创建了自己的故事。就好像当我在上班的途中碰到一位朋友并向她挥手,但她没有向我作出回应,假如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我可能便会开始反复思考,认为自己上个月传送的讯息惹她生气,对方很有可能想和我绝交。由于我的大脑擅长识别不同的模式,因此我会自动化地尝试寻找自己与这位朋友在相处上是否存在任何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可能从未存在。我的那位朋友可能只是忙着思考当天早上的会议而没有看到我与她打招呼。结果,这种强大的模式识别有机会让我们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例如焦虑和沮丧。 从许多东方思想学派的角度,「自我」很有可能是一种幻象,或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推论而得出的。人们倾向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大脑中的模式识别功能来创建自己的图像。譬如,当我们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对他人友善,便会看到自己的性格模式,把自己视为友善的人。但是,当我们对某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固定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结果,我们会因为自己不友善的态度和行为而感到羞耻,甚至严厉地作出自我批判。事实上,这个人可能做了一些事情引起我们反感,如果我们仍然善待他或她,也许是不合理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倾向依据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来定义自己,好像是我们比别人更聪明和更成功或别人比我们更聪明和更成功。这样的话,我们很大可能陷入一个陷阱,就是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持续对自己感到不满。我们被困在自己创造的「自我」中,却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摆脱这种「自我」的幻象呢? 我们需要学习减少运用自己的思想或对自己的看法来看待自己,尝试把模式识别的倾向视为大脑中的事件,而非事实。透过这种方式,我们所看到的「自我」便不会是固定的。以上述的例子为例,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得友善或不友善。当没有刻板的自我形象,我们将会更灵活地看待自己,从而在生活中创造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绝对有一个「自我」,而且是确实存在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固定的「自我」。在面对疫情和生活中所有不确定的因素下,我们可以运用对自我形象的灵活性来增强心理韧性,为自己创造更多新的机会。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