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的现实大多是错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很困难的

在一个假设的情景中,我向我的求助人推荐了两位心理学家。 从网站上显示的个人照片,一位是年约五十岁的中年男子,穿着正式上班服。 另一位是大约三十多岁较年轻的女士,照片中所穿的衣服配搭较为休闲。 很多人可能会猜想我的求助人会认为那位中年男子在心理治疗更具经验和能力。 事实上,上述提及的中年男子是一位刚从辅导学研究院毕业的成熟学生,而较年轻的女士则有超过十年的临床经验,并在心理学领域接受过很多专业训练。 鉴于这个事实,这位女士实际上更适合为我的求助人提供更深入的心理治疗服务。 为什么我们如此容易产生这种可能是错觉的主观认知? 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得知现实?

为了方便,我们被训练成倾向根据过往的经验和内在假设来进行感知。 这种方式使我们能够快速地形成一种足够并有效的认知,以此作为在繁忙世界中的导航。 然而,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就越来越难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有机会过于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感知。 这样,我们就会经常被自己的偏见和成见所困。 事实上,不少冲突和误解可能源于这种缺乏「真正的看见」。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种困境? 我们如何能在不妥协于感知现实的情况下,仍能于这个忙碌的世界中应付自如和看得更清楚现实?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即相信自己能够感知现实的信念。 事实上,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真正看到现实的全貌。 我们只是在尝试猜测,以便填补那些我们无法看到的部分。 例如,如果我没有向我的求助人提供上述两位心理学家的网站,她很有可能只会根据她所获得的有限信息(如外貌和年龄)做出偏颇的判断。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应该保持谦卑和多加注意自己的偏见。

另外,我们亦需要学会避免即时为所见的事物贴上标签。 举例来说,在某个平日下午,我们于街上看到一位穿着休闲服装并提着装满食物的袋子的中年女士时,或许会立刻标签她是一位家庭主妇。 但是,这位中年女士可能是一位著名教授,她享受着自己的假期在晴朗的下午出外购物。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位小提琴家在早上繁忙时间的高峰期于地铁站内演奏,但却没有人认出这位演奏美妙音乐的人就是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 这个例子说明了我们需要学习的第三点,就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停下来观察当下的经历。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或做起来难。 当我们在街上走路时,脑海可能总是被一些自己所关心的事情占据,难以专注于周围的环境。 如果我们能够学习花多点时间于留心外部环境,或许会发现很多被忽视的信息和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事物。

除了关注外部环境,我们也可以多关注自己的内在活动,当中包括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是主观的,将更有机会放下对这些内在活动反映现实的信念。 恒常练习静观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觉察。 透过这样做,我们就可以学会把思想和个人感受视为内在的经验,而不过度赋予它们意义。

就让我们谦虚地看待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外部环境,尽量避免把自己的偏见和成见带进它们。 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因为它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亦能为全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