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 2024年,让我们照顾好自己的快乐内在小孩

新年快乐!2024年伊始,您可能在学习或工作上有新的计划需要实行。回顾2023年,我们是否发现自己只顾学习和工作而没有足够的玩乐?对很多人来说,这是特别的一年,因为这是疫情后香港重新开放的第一年。考虑到在2023年前封锁了三年的日子,不少人都非常努力地实现几年前所计划的事情。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去年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立一个新的工作团队,当中好几个月都需要每星期工作七天。此外,她每次外游都是出差公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进行任何休閒活动。事实上,即使有空閒的时间去看一部电影,她亦会为此感到内疚。下班后,她通常在家中回复工作电子邮件,或是与海外的员工进行线上会议。当我谈及她的童年经历与其对玩乐产生内疚感有所关联时,她指出她的父母在她整个童年时间甚少允许她玩耍。每当她有空馀的时间,她的父母就会要求她做各式各样的学术练习,以提高她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

身处于香港这个大都市,人们在学习和工作方面都面对激烈的竞争,倾向无时无刻追求更高的成就。对于那些准备参加公开试的学生来说,在整个圣诞节和新年假期忙于温习是很常见的。事实上,我们需要知道玩耍和享受乐趣是人类重要的基本需求,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莫大益处。对小孩来说,玩耍有助增强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促进与其他人的连结。身为成年人,我们亦需要透过玩乐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在成年后不再需要玩童年时期喜欢的玩具和游戏。然而,我们实际上仍然需要以更成熟的方式来玩耍和享乐。譬如,我们可能在旅游时享受摄影的过程,或是在假期时与密友举行玩乐派对。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那些在成年后忽略玩耍重要性的人或许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或感到倦怠。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照顾自己内心中的快乐、喜爱玩耍和享乐的内在小孩?

成年人在玩耍和享受乐趣前,需要先觉察内心那些与渴望玩耍相关的自我批评,这些内在批判看起来就像我们童年时期的父母一样。例如,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说:「如果我花时间去看这部电影,我就是一个懒惰和逃避工作责任的人。」有了这份觉察,我们或许能够承认自己的自我批评,但不去相信它。这样,我们就能够退后一步,客观地看待眼前的情况。然后,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我在这个星期已经辛苦工作六天了,观看这部电影所获得的乐趣将对我的心理健康带来益处。」在克服内心的自我批评后,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嗜好或活动中进行探索。这样,我们在空閒的时候就有更多的选择。我们需要拥抱一个事实,就是在培养嗜好(如高尔夫球和舞蹈)的初学阶段,我们都有机会面对很多挑战和困难以及犯错。对我们来说,在参与这些活动时享受过程而不过度专注其结果,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知道参与活动的目的是培养乐趣和好好享受,而非与身边的人互相竞争。

除此之外,为了照顾我们快乐的内在小孩,我们需要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我们需要与那些习惯和我们在一起时耗尽我们精力的人设置适当的界限。譬如,如果我们某些朋友往往在聚会中只谈论他们自己的事情,从没用心倾听我们所说的话,在这种缺乏互惠的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考虑减少出席与他们的聚会。我们需要明智地选择自己的支援网路,这样我们的情感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在2024年,除了规划远大的学习或工作目标外,让我们好好照顾自己的快乐内在小孩,培养更健康和愉快的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更加需要拥抱自己的无知

近日,香港第五波疫情变得十分严峻,加剧了很多人的焦虑和恐惧。由于情况暂时仍然未受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少人都害怕受到感染,又担心有可能被送到隔离营。对于那些面临失业或公司倒闭风险的人士来说,他们也感到非常忧虑。一众家长也有机会因孩子需要提前放暑假而苦恼,为子女安排日常活动而承受莫大压力。面对疫情不断的扩散,中年人士都非常担心年迈父母的健康。事实上,第五波疫情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未知之数,面临眼前的所有不确定性,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冷静地应对这些挑战?

为什么有些人无法忍受独处?

部分我的求助人无法忍受独处,他们时刻都需要别人的陪伴。如果他们是自己一个人住,他们需要在晚上下班后一直与家人或朋友保持联系。在周末的时候,他们不能参与任何单独活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人陪伴他们。事实上,这些求助人大多在童年发展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出现不少问题。他们不是受到父母情感或身体上的虐待,就是被剥夺情感上的支持和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机会。为什么童年时期的虐待或情感上的剥夺会令我那些求助人难以培养独处的能力?

如何以觉察和那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相处?

如果我们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遇到一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或许很难避免遭受到他们操控。事实上,他们往往因对自恋的饥渴而透过吹嘘和欺凌的策略来控制他人,容易令身边的人掉进他们的陷阱中。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满足那位在游乐会中所认识的朋友的自恋需求,对方不论在社交媒体或是聊天群组都是一名活跃分子,不停地吹嘘自己,而她总是不假思索频繁地给予对方讚好或回应。她的回应和讚扬为对方带来了积极的鼓励,强化了对方相应的行为。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则倾向逃离某个社交群组,因为她不愿意再受当中一个拥有自恋特质的朋友所欺负。每当她受到欺凌时,她都会礼貌地作出回应,并且不让对方知道自己实际上是感到不舒服和生气。有见及此,她的那位朋友认为她接受在群体中被他欺负和控制。假如我们倾向被困于他人的自恋策略,可能会持续地感到渺小和无助。此外,我们的自我形象也有机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正常交往。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应对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所使用的这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