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如何能够与自己的伴侣和朋友建立亲密的联系?

最近這幾個星期,因應香港的社交距離限制逐步放寬,很多人能夠享受大型的社交聚會,並熱衷於把聚會和派對的照片分享到社交媒體上。然而,對於那些比較內向的人來說,當他們看到這些照片後,會發現自己並不屬於任何大型的群體,開始產生自我懷疑。內向的人比較喜歡在小型的聚會上建立親密關係或享受一對一的交流。事實上,他們的取態並非不正常,而且在小型的群體中建立親密的聯繫是絕對健康的。如果你也是一個內向的人,如何與自己的伴侶和朋友建立親密的聯繫?

矛盾的是,如果想與某人發展和建立親密的聯繫,你需要培養自己的自主權。也就是說,你需要在政治、金融和娛樂等不同方面擁有自己的看法。譬如,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雙方對自己政治立場要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時要尊重對方的立場,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如果別人嘗試說服或影響我們的想法、要求我們給予東西、試圖控制我們或不尊重我們的時候,我們需要以自主權來作出回應。假如你面對這些情況,你需要堅持自己的意願和決定,避免因害怕被拋棄而迎合對方。你需要有能力因自己的意願而作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當你與別人交流時,很重要的是你要把自己的意識帶回當下的經歷中。有時候,其他人可能會嘗試把你拉進自己的想法中並希望藉此影響你。你需要讓自己紮根於自己的經歷,才能充分體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你便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偏好。

對於那些傾向容易被他人說服或受影響的人,你需要增強對自己的身體感覺的關注和對自己的立場進行反思。你可能需要對自己說:「我不一定要同意他人的說法,這是可以接受的」、「你與我是不同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很親近」。事實上,在親密關係中擁有自主權的人往往能夠得到對方更多的尊重。因為,對方會尊重你是誰,以及與最真實的你建立連繫,這是在親密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如果你傾向犧牲自己的需求並對他人事事表現得順從,對方可能不會與你建立真正親密的關係。他或她可能只會把你當作可以滿足自己需求的人。例如,很多內向的人都會抱怨朋友或伴侶只會透過披露自身的不幸來尋求情感上的支持,當自己嘗試作出相向的交流,對方並沒有花時間聆聽自己的痛苦或提供情感上的支援。

除了自主性外,你還需要對親密關係中的朋友和伴侶培養同理心,從而了解他們的觀點和感受。在調節對方的情緒時,你需要穩定心神。這樣,你便不會被他們的情緒所淹沒。

當你與他人交流時,我們需要多加留意對方的言語和非口頭語言,以及他們的情緒和想法。在傾聽他人的時候,我們要把注意力帶到自己的身體和非口頭語言,以保持紮根。透過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並調整他們的情緒,便能向對方表示同情。同樣重要的是你要提醒自己,你是自己的「自己」,不必為了同情對方而要求自己一定同意對方。

當你能夠保持你的自主權,以及對你的伴侶和朋友培養同理心時,便能享受更深層次的親密關係。這種緊密的聯繫是難以在社交聚會與一大群朋友中建立的。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實際上這是沒有什麼不妥。因此,忠於自己來享受你愛的社交模式!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