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什么是解离?解离经历罕见吗?

你有没有尝试过在看电影时被它深深地吸引,感觉像迷失于其中似的?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坐在你身旁的人正在哭泣或在使用手机。你可曾在听到一些悲伤的消息(如亲人的离世)后立刻感到麻木?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知道自己处于高压水平,只是在压力源消失并病倒后才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你曾有过类近的经历,那么你可能有时会出现轻微解离的情况。事实上,不少研究人员表示解离体验可按照不同程度分布于频谱中。对于很多没有患上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来说,偶尔经历轻微的解离体验是很常见。另一方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例如是解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他们不时在不同身份之间切换,但他们无法意识这种情况。这种极端的解离体验并不常见,可以被描述为有问题的精神状态。

处于解离状态时,人们有机会体验到情绪、思想和记忆是欠缺连系或被分开的。这些元素本应与自我联系起来,但在解离下彼此无法互通,亦无法与自我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自我的某些部分会断开连系,解离的部分会主导整个人,并发挥思考和作出行为的力量。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内在有各种面向,并会因应不同角色或所面对的情况而展现特定的一面和作出相应的行为。例如,我们有时会留意到一位女士在与男朋友约会时说话的语调和举止都像个小女孩。但在工作场合中,她的谈吐举止和工作方式也像一位成功的事业型女性,语气铿锵有力。事实上,这位女士并非解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她只是在不同情况下展示自己不同的面向。在另一个例子中,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表现得如此咄咄逼人和大发雷霆,这个不是平常的我。」在带有攻击性和感到愤怒的情节中,这个人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这个人因遭受到他人不公平对待而被触动时,他或她可能会作出即时反应并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是有可能的。假如上述提及的两个人在物质时间上无法完全意识到自我的行为,这些可能是轻微的解离体验。

那么,什么因素有机会导致一个人的解离处于频谱中更严重的一端?研究指出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创伤。要定义创伤,我们需要了解创伤有不同的类型。事实上,定义创伤经历的关键是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功能受到影响。根据一些专门研究和治疗解离的心理学家所说,创伤并不是指一个事件,它是关于一个人的大脑如何处理该件事。如果一个人在未能在特定创伤事件中整合整个体验,那么当中某些元素可能会与其他部分脱节。这有机会导致这个人在将来的经历也出现解离的情况。譬如,当一名强奸受害者在社交应酬活动中闻到与强奸者相近的香水时,她可能会经历解离。她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突然感到极度焦虑,但完全不知道背后的原因。这是因为被侵犯的经历对这位女子来说非常痛苦,让她难以处理当中所有情绪、想法和其他身体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她有机会难以把所有元素整合到这次经历中。结果,强奸者的香水气味与她的痛苦经历切断连系。这样,当她再次闻到类近的气味就会被触动,她无法得知箇中原因,甚至连自己是被这种特殊的香水气味触发也不知道。

除了那些因经历创伤而受伤的人有更严重的解离经历外,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轻微的解离是正常和有用的。譬如,我们在进行高度集中的活动时可能需要它来让我们更为专注。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经历了更严重的解离体验,寻求专业协助是非常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