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对获得最大控制的强迫倾向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前来找我,并告诉我她因为错过了一个着名会议发表演讲的机会而感到极度悲伤。多年以来,她在事业上奋力获取成就,更特别关注所有国际会议的日程安排。她表示,她不想错过任何在世界各地举行的会议,以免失去展示她的工作的机会。每当能够出席国际会议,她都会费尽心思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撰写和发布有关的帖文。在数个月前,她在众多同事当中第一个知道在北欧将会举办一场着名的国际会议,于是马上报名参加并精心为此作好准备。然而,由于一些无法预测的情况。她无法按照计划参加会议。她因此感到非常沮丧,认为自己输掉了比赛。当我问她参加了什么比赛时,她意识到实际上没有人和她进行竞争。为什么我的求助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如此沉迷于这类型的活动?

从表面来看,追求成就是没有坏处的。但是,上述提到的求助人似乎沉迷于获得这些满足和成就。结果,她出现强迫倾向,花费很多时间关注所有会议日程,以及寻求在这些会议上演讲的机会,她认为这有助于获得最大的控制权。她亦觉得如果自己能够成为所有着名会议中的演讲代表,就等于胜出了比赛。另一边厢,如果她意识到自己这种沉迷促使她感到沮丧,试图极力压抑这些行为,她又有机会因为没有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感到空虚或悲伤。
事实上,找到中间的立场很重要。对我这位求助人来说,当她意识到自己最近将会错过一次在着名会议上演讲的机会时,可以识别自己脑海内的想法和感受。她可能会感到沮丧,以及相信自己「这次输掉了比赛」。当治疗的过程反映到事实上没有人与她竞争后,她可以承认这些情绪和想法只是对「希望发生另一种结果」而产生。也就是说,她希望获得能够参与这个会议的成果。这是一种我们对自己慾望所培养的静观觉察,觉察到自己当下的情绪和念头。
我们需要明白拥有慾望并无对错之分。然而,如果我们过于沉迷并试图以对满足慾望获得最大控制权,就有机会感到痛苦和沮丧。对我的求助人来说,她需要学习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明白自己无法对一切事情进行最大程度的控制。考虑到这一点,每当她因为无法满足自己的慾望而感到沮丧时,就可以尝试先注意它,然后让它自行消失。对她而言,专注于事业和生活的不同方面更为有益,例如是持续进修和培养兴趣。 这样,她在满足自己的慾望方面就会变得更加灵活,而非只沉迷于获得绝对的控制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