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作出判断或评价前,让我们先了解个人差异和环境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不少我的求助人都曾经问我,为什么一个家庭中有着同样的家庭环境,但他们的兄弟姊妹没有患上同样的精神障碍?他们是否比较脆弱,抑或有更多的缺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同辈之间互相比较是很常见。我们当中可能很多人早已习惯事事与他人进行比较,从小在家庭或学校中学会了与人比较是一种生存机制。事实上,我们需要接受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核心价值和行为倾向都由独一无二的因素组合而成。我们需要对自己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培养更多的慈悲,例如是购物狂、工作狂、拖延问题、情绪爆发或自我伤害等。这是因为在我们能够管理这些适应不良模式和处理情绪困扰前,需要先放下对自己的评价,才能诚实地避免否定自我。

要管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倾向有更深的了解。在学习增强自我觉察前,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了解那些建立我们独特「自我」的常见因素。首先,童年时期父母教养模式是其中一个影响我们性格和身分发展的重要因素。譬如,如果父母有权威的教育模式,他们的孩子在成年后很有可能成为完美主义者,在各方面都有着高要求和高期望。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对孩子过分保护,孩子则可能在成年后缺乏自信并习惯依赖他人。另一个因素是童年环境中朋辈的影响,假如一个人在一间竞争激烈和非常着重学术成就的学校中学习,他或她可能学会一生都与同辈进行比较。这个人有机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或工作上,没有真正享受生活。人们在中年时期意识自己一直花费大量时间追求成功,却完全没有任何个人兴趣,这些情况并不罕见。

在整个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一个人的行为倾向往往会受那些与文化因素相关的信念和价值观所影响。假如一种文化倾向重视某个特定的职业,那么很多菁英子女可能会选择修读相关的学科。此外,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只会视这个职业为权威,而不会考虑其他相对较少人尊重的专业人士所提出的意见。事实上,这有机会缩小成年人在作出决定时看待事物的视角。在我们的童年时期,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甚至不受我们控制。我们无法控制哪些邻居的孩子能够在我们家楼下的公园玩耍,而且我们有机会受这些邻居影响。如果这些小孩喜欢玩电子游戏,我们就更容易在童年时期沉迷于于电子游戏中。相反,如果这些孩子喜欢阅读,我们或许会变成「书虫」。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差异。在同一个家庭中,兄弟姊妹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是很常见。这一点亦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个充满虐待的家庭中有些孩子在成年后没有患上精神障碍,但另一些则患有某种精神疾病。

如果我们对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有更多的了解,就能对那些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培养更多慈悲。我们不应该告诉他们一定要坚强面对、要用意志力去克服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其实,在帮助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放下自己的判断,放下权威的立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儿童时期的人际创伤的心理治疗

在我心理治疗服务中,比较常见的求助者是经历人际创伤而寻求心理治疗的人士。很多临床问题,包括临床完美主义、依附问题、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机会与求助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创伤经验有关。一段健康的母婴关系能够促进小孩安全型依附的发展,妈妈能够敏锐地对婴儿发出的讯号作出反应,在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从更广泛的意义理解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香港人面对这个城市不同方面的变化。很多人在思考香港人所面对的事情时,都会问我有关身份及其发展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身份呢?如何能够概念化一个人在生命中的身份发展?当我们把「香港」称为自己的家乡时,可能会透过份享自己的文化或是以独特的叙事来界定自己是香港人。有些人在面对这个城市中一些可以预见的变化时,可能担心会因此而影响正在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香港人的身份发展。事实上,对于香港人这种特殊身份的改变仍然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研究身份发展的概念,便有机会意识到任何身份发展都存在许多个人上的差异。

面对逆境是英雄之旅的一部分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奇异博士》描绘了一位富有而着名的神经外科医生的「英雄之旅」,这位医生就是傲慢的奇异博士。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双手受到创伤,令他无法进行手术。在寻求治疗双手的旅途中,他前往卡玛泰姬(Kamar-Taj) 寻求巫师的帮助。经过巫师和古一的培训,奇异博士的双手康复了。奇异博士决心踏上保护地球的旅程。根据美国文学教授Joseph Campbell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这是一段寻求真实自我的旅程,我们能够在生活上做一些比自己更伟大的事情,从而获得内在的满足,感受生活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