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认识回避型人格连续体健康的一面

我们有机会在工作场合或社交圈子中遇上一些喜欢独处又很少出席集体聚会的人。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长得很帅气亦非常聪颖,但是他很少答应同事的午餐聚会邀请,总是在情感上疏远他人。事实上,即使他偶尔会接受同事的邀约出席某些社交场合,却往往会找借口很早就离开,再也没有回到群体中。他过着神秘的生活,下班后不太会与同事联系。在工作上,他表现得非常专业,于他所属的领域可算是一位能干的专家。他有两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论工作多繁忙亦会与他们定期相聚,并享受有他们陪伴的时光。然而,他对结识新朋友往往都感到犹豫。当他的两位好朋友建议他使用交友程序结识新朋友时,他立即拒绝作出尝试。在现实生活中,他为生活感到知足,亦拥有不少嗜好。我的这位求助人喜欢摄影和绘划,更不时在网上举办匿名的虚拟展览。鑑于他的高功能和稳定的心理健康,你会认为他患上回避型人格障碍吗?

回避型人格的人有机会透过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当中每个人回避社交的程度也不一样。在回避型人格的连续体中,有些人是具备这种人格的特质,有些人则患上回避型人格障碍。以上我所提及的求助人可能只是展现出回避型人格的风格,而非出现病态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视他处于连续体中健康的一端。从人际交往方面来看,处于不健康一端的人对于别人的拒绝极为敏感,他们不愿意参加任何社交活动,除非他们能够肯定自己是受欢迎的。对于那些处于较健康一端的人,他们只是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敏感,但仍然能够在有需要时参与社交聚会,也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社交技巧。患上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会在社交场合过度沉默寡言,由于害怕受到负面评价,他们甚少会向别人表达自己,这些可能被视为有问题的。另一边厢,在更健康的一端,具有这种性格特质的人某程度上愿意与他人分享,只不过表现得较为矜持和自我约束。

对于那些患上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可能没有任何朋友,完全回避那些需要人际交往的活动,他们还有机会夸大从事日常活动以外的活动时需要面对的潜在危险。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具备这种风格的人也会拥有亲密朋友,但他们倾向参与那些能够独自进行的活动。事实上,他们只是对自己日常的作息和习惯显得更加自在,因为他们喜欢过着更有确定性的生活。要区分那些是处于非健康状态的人,其中一点是他们往往在工作上和社交生活中功能较弱,亦难以从事有意义的任务和投入爱好。 对于那些更健康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在工作和不同的喜好中维持高功能水平。有时候,他们也可能对参与新的活动感兴趣,并乐在其中。

由于人们习惯把不太擅于交际或看起较为孤独的人归类为患上精神病或人格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多加留意自己是否有过度病态化他人的倾向。事实上,我们需要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人类是充满多样性,在选择人际交往方式上有机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那些偏向需要很多私人空间和从事相对较少社交活动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健康的个人选择。拥抱人类的多样性及互相尊重对我们每一个人也非常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