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实践新年计划和抱负时,你会质疑自己吗?

新年快乐! 首先祝愿大家能够在2023年有一个新的开始。在我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已经制定好新年计划并且按照它们来行事。然而,由于缺乏自信心或持续地质疑自我,部分人可能仍对追求自己的愿望犹豫不定。对很多我的求助人来说,长时间思考自己的目标但无法开始执行相关的计划是非常常见。此外,另一些求助人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善自己的目标或希望作充分的准备,但他们未曾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来实现它们。他们身边的人常常认为他们浪费了很多时间来计划和准备,却从没有真正作出任何行动。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渴望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并离开她父亲的公司,她一直觉得在父亲公司的工作毫无意义,令自己在职业发展中停滞不前。鑑于公司中的办公室的政治问题,她所提出的行销策略建议一直没有被资深的管理高层所采纳。尽管拥有丰富的管理和营销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学历,但是她还是经常被分配进行简单和低水平的工作。有见及此,她对离开父亲的公司另谋高就的决定思考了很久,她知道自己需要在事业发展中变得更为独立。可是,她一直怀疑自己的决定,并征求了不少长辈的意见,如家中的叔叔和阿姨。她所获得的意见全都是认为她最好留在父亲的公司工作,因为他们都认为她难以在外面的商业世界生存。另外,她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新工作亦有不少带有质疑的想法。譬如,她会想:「我从来没有什么成就或耀眼的工作经验,没有人会僱用我的。」正因为不断地自我质疑,她一直无法下定决心去求职。

我们很多时候都未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而且更会倾向视它们等同事实。当我们的想法与自我定义相关时,我们难以控制自己完全地相信这些定义我们是谁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因为怀疑自己不同方面的能力而对追求自己的目标迟疑不决。事实上,上述例子中的求助人已经推迟了离开父亲的公司计划一年,并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停滞不前感到非常无奈。她真的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和是不足的,难以在父亲公司以外的商业世界中生存。她怎样才能摆脱这些自我质疑的想法,勇敢地探索她的环境和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

根据创立接受与承诺疗法的Steven C. Hayes的说法,培养超然的自我意识对我们来说攸关重要。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自己的「自我」视为观察自我和注意自我,并觉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的「自我」可以被看作成天空,而我们的思想和感受就是云朵,在天空中不停移动。无论外在环境发生什么变化,这个「自我」也是不变的。例如,即使我们犯下错误,并产生「我们不够好」的想法,自我意识亦会保持不变。这样,我们观察到我们有认为自己不够好的想法。但事实上,我们能够注意到这只是一个想法,并不能定义我们。

对很多人来说,制定新年计划的过程中怀疑自我并不罕见。当我们无法以旁观者的角度或立场来注意自己的想法和自我质疑只是想法,以及觉得自己不足只是个人感觉时,往往就会阻碍自己执行计划。在2023年,就让我们学会培养超然的自我意识,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成事实,勇敢地探索自己的环境并迈出追求愿望的第一步。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很多从事航空业工作的人士,包括飞机师、空中服务员都因疫情而失业。当中有不少人能够跳出原来的框框,透过积极的态度和创造力开展新的事业。其中一个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飞机师在失业后考获公车驾驶执照,并成功转行成为公车司机。他的灵活性启发了我们无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内束缚自己。好消息是当任职了几个月公车司机后,他又重新获得飞行员的工作。人类很容易运用左脑来进行标记和分类,以便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自己。但问题是,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你能读懂以下这句句子吗? “It is siltl unerctian taht wehn the pdnameic wlil be stetled” 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阅读这句句子,因为大脑能够协助我们的感知进行强大的模式识别。在很多情况下,大脑令我们看到实际上不存在的图案或模式,并创建了自己的故事。就好像当我在上班的途中碰到一位朋友并向她挥手,但她没有向我作出回应,假如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我可能便会开始反复思考,认为自己上个月传送的讯息惹她生气,对方很有可能想和我绝交。由于我的大脑擅长识别不同的模式,因此我会自动化地尝试寻找自己与这位朋友在相处上是否存在任何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可能从未存在。我的那位朋友可能只是忙着思考当天早上的会议而没有看到我与她打招呼。结果,这种强大的模式识别有机会让我们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例如焦虑和沮丧。 从许多东方思想学派的角度,「自我」很有可能是一种幻象,或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推论而得出的。人们倾向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大脑中的模式识别功能来创建自己的图像。譬如,当我们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对他人友善,便会看到自己的性格模式,把自己视为友善的人。但是,当我们对某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固定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结果,我们会因为自己不友善的态度和行为而感到羞耻,甚至严厉地作出自我批判。事实上,这个人可能做了一些事情引起我们反感,如果我们仍然善待他或她,也许是不合理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倾向依据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来定义自己,好像是我们比别人更聪明和更成功或别人比我们更聪明和更成功。这样的话,我们很大可能陷入一个陷阱,就是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持续对自己感到不满。我们被困在自己创造的「自我」中,却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摆脱这种「自我」的幻象呢? 我们需要学习减少运用自己的思想或对自己的看法来看待自己,尝试把模式识别的倾向视为大脑中的事件,而非事实。透过这种方式,我们所看到的「自我」便不会是固定的。以上述的例子为例,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得友善或不友善。当没有刻板的自我形象,我们将会更灵活地看待自己,从而在生活中创造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绝对有一个「自我」,而且是确实存在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固定的「自我」。在面对疫情和生活中所有不确定的因素下,我们可以运用对自我形象的灵活性来增强心理韧性,为自己创造更多新的机会。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

在2022年的开始,根据自己的慾望设定目标是否上策?

在圣诞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厅享用一顿丰盛的午餐。当我到达餐厅的时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间。当我正在洗手时,洗手间内的清洁女工问我吃过午饭没有。我礼貌地作出回应,她向我报以微笑。然后,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饭盒,在洗手间内吃得开怀。在我用餐前与这位清洁女工的简单互动让我反思一个事实,就是即使我在一间不错的餐厅内用膳,也可能不会像她一样感到这么满足和快乐。快乐和满足感似乎与我们在生活中无限的慾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在订立目标的时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们没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