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最近发行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讨了社交媒体危害使用者的现象,包括对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体成瘾问题、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无法控制自己每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经常无法控制地开启社交媒体?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布有关自己个人生活的照片或贴文?

社交媒体成瘾的特征是人们无法控制使用社交媒体的冲动,多次尝试控制和减少使用社交媒体但都未能成功,以及因过度使用而对生活其他重要的领域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沉迷于社交媒体,使用社交媒体会产生令他愉悦的感觉。相反,如果停止使用社交媒体,则会引起令人不安的感觉。当他尝试放弃使用时,只要有某些刺激(例如手机弹出通知)便会让他故态复萌,不停继续使用。

为什么社交媒体如此容易令人上瘾?社交媒体的设计对用户产生多巴胺诱导的作用,就好似在我们的大脑神经回路中赌博和吸毒上瘾的机制一样。研究指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生活和接受别人的讚好激活了大脑内的奖励系统,而这种刺激正面地强化了参与分享活动,大量多巴胺伶使用者从发布贴文或照片中获得即时的奖励 —— 愉悦的感觉。谁不想用很少的努力就能得到朋友的更多关注和认可?事实上,有些人甚至花很多精力来创造与享受休閒活动有关的有趣贴文,而分散自己在当下享受该活动的専注力。

研究显示当我们的分享专注于自己的时候,我们大脑内的奖励回路是更加活跃的。由于使用社交媒体主要是分享自己的成就或是炫耀自己的生活,而不断地自我表露具有更高的多巴胺诱导作用,因此社交媒体是非常容易上令人上瘾。谁不喜欢这种不费吹灰之力的自我营销工具来增强我们的自尊心,并同时满足我们对积极关注的需求?

就像在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中描述一样,社交媒体的使用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事实上,社交媒体设计师的出发点是希望我们不用受地域的界限来与朋友联系。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社交媒体的成瘾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防止自己上瘾。例如,你可以选择关闭社交媒体的所有通知,防止自己对查看讯息的冲动作出即时的反应。如果你发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太多时间,那么现在就应该远离电子产品,进行一些社交或户外活动,给自己空间来好好照顾当下的内在自我。就让我们参加不同的社交聚会和与大自然的「约会」,利用不同的感官享受一下,而不是单单透过手机去看这个世界。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单纯地聊天吗?

尽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香港变得愈来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许多人都会对心理治疗有疑问,例如「为什么我需要付款给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与朋友讨论自己的问题又是否达到一样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吗?」;「是不是只有疯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什么。

从更广泛的意义理解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香港人面对这个城市不同方面的变化。很多人在思考香港人所面对的事情时,都会问我有关身份及其发展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身份呢?如何能够概念化一个人在生命中的身份发展?当我们把「香港」称为自己的家乡时,可能会透过份享自己的文化或是以独特的叙事来界定自己是香港人。有些人在面对这个城市中一些可以预见的变化时,可能担心会因此而影响正在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香港人的身份发展。事实上,对于香港人这种特殊身份的改变仍然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研究身份发展的概念,便有机会意识到任何身份发展都存在许多个人上的差异。

面对逆境是英雄之旅的一部分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奇异博士》描绘了一位富有而着名的神经外科医生的「英雄之旅」,这位医生就是傲慢的奇异博士。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双手受到创伤,令他无法进行手术。在寻求治疗双手的旅途中,他前往卡玛泰姬(Kamar-Taj) 寻求巫师的帮助。经过巫师和古一的培训,奇异博士的双手康复了。奇异博士决心踏上保护地球的旅程。根据美国文学教授Joseph Campbell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这是一段寻求真实自我的旅程,我们能够在生活上做一些比自己更伟大的事情,从而获得内在的满足,感受生活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