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童年創傷會帶來什麼影響?何時該尋求治療?

你會否認識一個在面對紛亂的生活仍能穩定心神和冷靜自如的人?相反,你又會否遇過一個人即使在輕鬆的環境和氣氛下都會顯得困惑和無法專心?假設這兩個人有著相近的教育和經濟背景,什麼因素會使他們二人存在這麼巨大的差異?其中一個潛在的原因,可能是那個能夠安定心神和保持冷靜的人在童年時期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而那個感到惶惑和容易分神的人則有機會至少有過一種童年逆境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這些經歷導致一個人對照顧者產生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童年時期的安全依附反映小孩與他或她的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有了這種安全的依戀,這名小孩就能感受到具連貫性的愛和關懷,接收到照顧者所提供的訊息,明白自己身處的環境是安全並受到保護和重視。然而,童年逆境經歷,如父母過世、父母離異或遭受父母心理虐待,都有機會妨礙安全依附關係形成。結果,小孩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不安全依附導致他或她感到不被重視和不配被愛。小孩不但感到不安全,並且會長期保持高度警覺。除此之外,小孩的自我意識也會受到損害。

童年創傷所帶來的影響是長時間存在的,這些影響可能包括負面或不穩定的自我意識、對環境和人際關係感到不安全、經常批判自己和別人、習慣採取迴避的態度來應對、出現情緒失調,以及在噩夢、閃回和其他侵入性記憶中再次經歷創傷經歷。如果一個人遇到以上部分的問題,鑑於他或她的童年逆境經驗,這些情況是可以理解的。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是否能夠透過接受治療來穩定心神和更為冷靜?儘管研究表明童年逆境經驗會導致大腦發育異常,但大腦可塑性使我們對通過治療來減少童年創傷的影響抱有希望。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仍可以過著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

通過尋求一位對治療童年創傷具備豐富經驗和深厚知識的專業治療師的幫助,人們可以在治療關係中體驗到關懷、接納、同情和尊重。透過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人們可以學習一些有助於身處的環境中探索與導航的生活技能,及調節情緒的技巧。在某些情況下(並非所有),處理童年創傷可以幫助重新鞏固創傷記憶並重新建立大腦中的連繫。那麼,一個人如何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需要就童年創傷尋求心理治療?

當一個人不斷回憶起某些痛苦的記憶、經歷噩夢或閃回時,考慮尋求治療對他或她是很重要的。對於那些持續情緒不穩和自我形象低落的人來說,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有助於探討完美主義或頻繁地作出自我批判的根本原因。部分曾經經歷童年逆境經驗的人可能會有反覆的自殘傾向或成癮問題。有時候,這些人亦有機會患上不同的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或躁鬱症等。事實上,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亦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導致無法完成簡單的任務。另外,人際關係問題,如陷入有毒關係和被欺凌都很常見於他們身上。

如果一個人在成年後遇到上述的情況,尋求對治療童年創傷具備豐富經驗和知識的治療師的專業協助可能會有所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

觀點取替和以整全角度的思考如何有助我們培養幸福感?

在人際關係中,人們都會普遍地把對方視為「好」或「壞」。對某些人來說,當發現自己的密友有缺點時,他們會認為這是無法接受的。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發現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當著其他朋友面前說自己的不是。她認為這位朋友沒有把她當作最好的朋友,並且背叛了她。於是,她決定疏遠這位朋友,以及在那個共同的社交圈子中逐漸弧立自己。我的這位求助人無法從不同的角度和整全的模式來感知現實,事實上,她運用了二分法的思維,只能夠分析當前情況的其中一部份,沒有以整全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她的二分法思維和原子分析令她難以培養上豐盛的人際關係和發展成功的事業。她如何能夠學習新的思考模式來增強生活中的幸福感?

面對不確定性,我們更加需要擁抱自己的無知

近日,香港第五波疫情變得十分嚴峻,加劇了很多人的焦慮和恐懼。由於情況暫時仍然未受控,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不少人都害怕受到感染,又擔心有可能被送到隔離營。對於那些面臨失業或公司倒閉風險的人士來說,他們也感到非常憂慮。一眾家長也有機會因孩子需要提前放暑假而苦惱,為子女安排日常活動而承受莫大壓力。面對疫情不斷的擴散,中年人士都非常擔心年邁父母的健康。事實上,第五波疫情的發展仍然存在很多未知之數,面臨眼前的所有不確定性,我們如何才能保持冷靜地應對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