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你在目前的工作中承受沉重的工作量、受到職場欺凌和面對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並因此而感到陷入困境時,該如何是好?

儘管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是當今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但仍然有不少人覺得自己被困於工作中,因工作量和人際關係問題而承受巨大的壓力。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任職於一間跨國公司,她告訴我她的工作量重得不可理喻。她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時,隔天早上七時又再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她一直承受著莫大的壓力,她的直屬上司對她的負擔幾乎沒有同情心,更不斷地向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達到公司的目標。我的求助人不但要盡力滿足上司要求,還要管理七位團隊成員,當中部分成員工作態度惡劣,時常表現得非常不合作。除了面對使人透不過氣的工作量和無理的工作要求,她還遇上辦公室的政治和貶低女性等職場問題。每當她升職或獲得巨額獎金時,就會被男同事嘲笑她必定是和高級主管睡在一起才得到「優待」。另外,她還經常遭受同事們暗示她不要有生育的打算。她也曾親眼目睹那些有小孩的女同事被邊緣化並且進一步受到欺凌。然而,她覺得自己被困於目前這份工作,因為她需要在經濟上支持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她希望能夠盡快儲存足夠的金錢提早退休,這樣就能夠不再在這種有毒的工作環境中工作。面對現在的處境,她能夠做些什麼?

上述我的求助人所面對的情況可能有極端。事實上,如果我們遇上類似的情況,比如是工作量大,或是上司不斷提出無理的要求,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極限並果斷地說「不」。當我們因為繁重的工作而手足無措時,需要客觀地看待相關的情況。我們需要告訴自己,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軟弱無能。實際上,這可能正反映公司人手不足的問題。我們又可能會擔心假若我們因工作量問題與上司設立界線,就會因受到批判而影響事業上的發展。但是,假如我們不說出自己的限制,那麼當交付給我們的任務結果不如預期時,就可能會歸咎於我們的能力不足或無能。這樣,我們也有機會在工作上遇上類似的風險。當我們試圖表現得意志堅定時,需要明確及直接地表達對所分配不合理的工作量的擔憂。有時候,我們需要與上司或其他同事交涉和妥協,以分擔公司繁重的整體工作量。對我們來說,在會議上保持冷靜,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擔憂尤其重要。我們需要明白,公司的相關情況並不一定能夠在短時間有所改變。

如果我們在工作環境中受到欺凌,可能不太願意告訴別人,因為擔心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然而,保持沉默只會讓我們感到更加孤立,亦使欺凌者得逞和得到更多的權力。有見及此,我們需要獲得一些支援。假如我們覺得人力資源部能夠提供協助,可以選擇向該部門報告相關的情況。除此之外,向輔導員或臨床心理學家尋求專業協助亦有助於處理與被欺凌相關的負面情緒,包括悲傷、焦慮、恐懼、羞恥和尷尬等。事實上,有時候要改變公司內的女性貶抑文化是不可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看看我們能做些什麼,以便重新獲得一些控制感。譬如,我的求助人可以選擇進行徹底的規劃,為離開當前公司儲足夠的金錢。在實現儲蓄計劃的期間,她仍然需要留在現在的公司,可能需要與其他不會欺凌她的同事建立正向關係。通過與某些同事結盟和發展社交關係,她更有機會感受到支持。由於她開始計劃在將來離開公司,她重新獲得了控制感,也是決定奪走欺凌者欺負她的機會。 對我們來說,在財務狀況安穩和實現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儘管並非每個人都能夠幸運地在一間擁有健康文化的公司工作,員工的福祉和幸福感可能不獲重視,但是我們可以在工作環境中可以尋求一定程度的控制來照顧我們的身心健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