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所看到的和看不到的

最近,我在社交聚會遇到一對夫婦,他們分享選購新車的經歷。由於他們對於購買哪種型號的車無法作出決策,於是便詢問我們的意見。對於這個問題,我邀請這對夫婦分享對於自己喜歡的型號的看法。丈夫喜歡馬力更大和節能效力更好的車款,而太太則喜歡外型較苗條和流線型設計的車子。他們渴望能夠購入最適合自己需求的型號,似乎無法客觀地感知兩款車子來作出選擇。為什麼我們傾向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甚至認為自己能夠客觀地全面感知整個畫面?

其中一個導致我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原因是,我們會根據過往的經驗或自我認同來選擇性地感知現實。例如,如果我在過去傾向採用某種特定的心理治療方向,並習慣以此來評估我的求助人的情況,儘管我學會了其他不同類型的心理治療方向,仍有可能自動化地選擇過去一直所採取的方向來進行分析。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所看到的可能無法完全反映整個畫面,亦有機會因自己的選擇性而出現扭曲或偏頗的情況。

事實上,我們也會傾向被那些與自我認同相關的事物所吸引。在上述的例子中,那名丈夫和妻子在選購汽車時各持自己的觀點,而他們的偏好實際上與那些自我認同相關的吸引特質有關。據我所知,那名丈夫是一位賽車愛好者,同時也是一名工程師。結果,他在選購汽車時會被該汽車型號的速度和節能效力所吸引。另一方面,那名妻子是一位藝術家,對審美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選擇車子的型號時,她傾向著重美學設計的元素。由於我們選擇性地看到那些與自我認同和過去經驗相關的事物,我們便有機會無法看清現實的某些方面。如果我們渴望客觀地面對自己的現實,需要學會放下這些與自身過去經驗和自我認同的條件。

如果我們希望對自己所感知的事擁有更客觀的看法,便需要安穩自己的心神和培養靜觀。當我們能夠安定下來的時候,將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各種事物更廣闊的畫面上。透過靜觀,我們能夠更加專注地運用所有的感官來感知事物或現實。此外,我們也有機會覺察自己對某些方面的執著,留意到過去的經歷或自我認同對自己的影響。對於我在社交聚會中所遇到的這對夫婦,我建議他們再到汽車銷售點重新審視不同型號的車子和安定自己的心神。我告訴他們,他們可以透過感受自己的身體感覺,以及站立時地面支撐著自己的感覺來安定自己。這樣,他們就可以嘗試運用所有的感官來觀察和看待不同型號的汽車,並以客觀的態度去考慮如何選購車子。在聆聽我們的分享後,他們一致認為彼此是正在尋找一種具體實用性和可靠性的模型。另外,他們亦反映自己的自我認同強大得幾乎令自己迷失,主觀性地選擇自己偏好的型號而忽略其他考慮因素。有趣的是,在選購車子的過程中,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偏見,甚至認為自己能夠作出最好的選擇。透過靜觀和安定心神,他們也許能夠在選購的過程中想出那一種型號和設計才是最適合他們的需要。

儘管能夠睜開眼睛地看到,但是我們可能沒有真正地「看到」。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兒童時期的人際創傷的心理治療

在我心理治療服務中,比較常見的求助者是經歷人際創傷而尋求心理治療的人士。很多臨床問題,包括臨床完美主義、依附問題、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機會與求助者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有關。一段健康的母嬰關係能夠促進小孩安全型依附的發展,媽媽能夠敏銳地對嬰兒發出的訊號作出反應,在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從更廣泛的意義理解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發展

自1997年以來,香港人面對這個城市不同方面的變化。很多人在思考香港人所面對的事情時,都會問我有關身份及其發展的問題。到底什麼是身份呢?如何能夠概念化一個人在生命中的身份發展?當我們把「香港」稱為自己的家鄉時,可能會透過份享自己的文化或是以獨特的敘事來界定自己是香港人。有些人在面對這個城市中一些可以預見的變化時,可能擔心會因此而影響正在處於不同生活階段的香港人的身份發展。事實上,對於香港人這種特殊身份的改變仍然充滿很多不確定性。如果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研究身份發展的概念,便有機會意識到任何身份發展都存在許多個人上的差異。

面對逆境是英雄之旅的一部分

美國超級英雄電影《奇異博士》描繪了一位富有而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的「英雄之旅」,這位醫生就是傲慢的奇異博士。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中雙手受到創傷,令他無法進行手術。在尋求治療雙手的旅途中,他前往卡瑪泰姬(Kamar-Taj) 尋求巫師的幫助。經過巫師和古一的培訓,奇異博士的雙手康復了。奇異博士決心踏上保護地球的旅程。根據美國文學教授Joseph Campbell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之旅」。這是一段尋求真實自我的旅程,我們能夠在生活上做一些比自己更偉大的事情,從而獲得內在的滿足,感受生活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