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多個面向

如果你遇到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BPD) 的人,你可能會發現他們變幻莫測。他們在情緒和行為方面經常迅速地起變化,你會覺得很難理解他們的想法。這種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突然轉換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出現不同面向。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和她的男朋友在坐巴士的期間突然放聲大哭。當她的男朋友問她為什麼突然哭了,她回答說因為當天他沒有主動請客,讓她感到非常難過。她認為男朋友不夠愛她之餘,亦會因為對方在工作中擁有很多女性朋友而隨時離開她。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求助者以非黑即白的模式思考,突然變成孩子般的狀態。她感到非常孤獨,認為每個人都會虐待和拋棄她。

要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為什麼如此難以預測,我們可以嘗試了解他們的不同面向。一般來說,我的那位求助人不論在工作環境和社交場合都表現得很冷靜和成熟。她總能夠依時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而且對朋友的情感需求有足夠的敏銳度和善解人意。然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通常會在他人面前壓抑自己的感受或慾望,藉著取悅他人來避免危機的發生。這種做法也有機會是他們為免遭受他人拋棄的其中一種方式。除此之外,他們還擔心如果暴露了自己的弱點,會受到他人的羞辱或懲罰。結果,他們會非常努力地不做真實的自己。

有時候,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會轉變成極為憤怒和衝動的狀態。由於他們經常試圖取悅他人和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健康的界線,因此會在自己包容別人後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而對對方產生憤怒。譬如,我的求助人經常在與男朋友約會時主動提出請客,她的男朋友擔心不讓她付錢會惹她生氣,所以往往都會按照她的意願來對待自己。可是,我的求助人覺得男朋友對她不公平,因為他從來沒有主動說要請客。結果,她在乘車的時候辱罵對方,說他不是一個負責任的男人,不知道如何照顧女性。

另一方面,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會變得悲傷和絕望。他們會因為擔心自己被遺棄而感到非常孤獨,並在世界上得不到任何人的關心。處於這種狀態下,他們會傾向從他們的重要他人尋求安慰,並相信自己沒有能力獨處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波動。每當我的求助人與男朋友發生爭執或衝突後情緒爆發時,經常要求與我進行緊急的電話交談。如果在她情緒爆發的關鍵時刻無法立即解決問題,她會一直給我打電話,直到獲得關注為止。在這種狀態下,她的表現就如小孩一樣,拼命地尋求即時的關注和照顧。

當沒有達到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經常批評自我也是很常見。事實上,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好,並應該因為不符合標準而受到懲罰。在這種情況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有時間會透過不允許自己享受愉快的活動或傷害自己來作出自我懲罰。例如,我的求助人在坐車回家後,會為自己對男朋友的情緒爆發和辱罵感到非常羞恥。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結果,她用刀割傷自己的手臂來懲罰自己。

鑑於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擁有不同面向,他們如此無法預測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他們在不同狀態之間的轉換並非完全沒有希望。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學習培養自己內在的健康狀態。在這種健康的狀態下,他們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線。這樣,他們可以觀察自己的變化,從而更加注意選擇自己的行為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透過進行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有望發展這種內在的健康狀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