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我們獨自一人時,也能感覺良好嗎?

毫無疑問,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與家人和朋友相聚交流是一種既快樂又充實的經歷。此外,社會提倡擁有龐大的人際網絡與成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有些人可能因某些特別原因而導致社交聯繫較少或被迫經常獨處。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突然和他的妻子離婚了,而他所有密友也是和妻子的共同朋友,在同一個社交圈子裡。結果,在他們離婚後,他的好朋友都離他而去,只選擇和他的前妻來往。由於缺乏社交支援和經歷強烈的孤獨感,他在離婚後患上抑鬱症。他亦反映自己以往在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期間都顯得非常包容,但當他開始變得更加果斷和向他們說「不」時,他們就開始疏遠他。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他告訴我他將來或許希望建立一些有意義的友誼。目前,他只想學習自己該如何獨處,並且不會感到沮喪。他認為在擁有豐碩的關係前,能夠自給自足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當他獨自一人時,可以怎樣感覺良好?

根據研究獨處的心理學家Rae André所指,我們進行社交活動是為了獲得反饋,從而感受到被愛、被認可、被欣賞和感到聯繫。在社交聯繫中,我們會持續學習有關他人和環境的事物,以便適應生活的需求。事實上,我們對於社交反饋的需求是自然的,因為它對我們的生存攸關重要。André認為我們在獨處時所經歷的孤獨感,是基於對社交反饋的期望與缺乏它之間的差距所造成。譬如,我那位求助人在婚姻中曾經有過太太的陪伴,以往每天起床都會和對方聊天,詢問她對他上班的衣著打扮的看法。他們還會一起煮早餐,並且對新購入的咖啡豆作出評價。離婚後,他下班回家沒有人和他說話。在晚飯的時候,他無法向妻子分享他對同事的感受和想法。這種社交反饋的落差使他感到無比孤獨和無助。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待孤獨。如果我們能夠在獨處時為自己填補社交反饋的空白,就能夠在生活中更為滿足和享受。長遠來看,我們可以學習成為一個能夠依靠自我的人,以具創意的方式獨自從事不同的活動。為了實現這一點,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讓自己感到放鬆和自由的環境。在這個的環境下,我們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探索自己的外在和內在世界。例如,我的求助人可以花一點精力和時間去佈置家居,好讓他下班回家能夠感到放鬆和自由。這樣,他就有機會培養更積極的態度,如透過選擇進食健康的食物、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恆常進行身體鍛煉來滋養自己。漸漸地,他可以通過獨處或與他人在一起時進行自我探索。與此同時,他能夠學習增強對自己的觀察, 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另外,他還可以從心靈和藝術領域來探索自己的關係。通過這些做法,我們就可以學習填補反饋循環中的空白,並在獨處時獲得滿足,逐漸於社交生活中改善人際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