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標或價值觀來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別的的士司機,這位司機之前已經載過我和我的丈夫數次,我們都對他積極和充滿活力的氣息感到驚訝。他告訴我們他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但事實上他看起來就像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擁有強健的體魄。他所租的那輛的士非常整潔,據他所說,他每天凌晨四時就起床,並在上班前徹底地清洗的士。下午下班後,他每天都會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車時,我都認為有一位具備積極生活態度的天使被派來給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聲,總是能夠消除與他聊天的人的負面情緒。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員,我會想研究為什麼具有這種氣息和性格的人能夠在一份不起眼的職業中保持如此積極的能量?在另一方面,為什麼有時候我在乘車時能夠感受到某些的士司機的低落情緒和缺乏動力,並散發著消極氣息?

要回答這條問題,我記起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渴望透過考進著名大學並攻讀碩士學位來成為一位從事精神健康工作的專業人士。然而,在過去五年,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考上心儀的學科。此外,他亦拒絕了一些他認為不太有聲望的課程,並且未能實現他立志成為精神健康專家的目標。這五年來,他一直苦苦追尋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卻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不太專注於自己當前的工作,而且在空閒時也沒有培養任何興趣。嚴格來說,他根本沒有什麼閒暇的時間,因為他在工作以外的時間就只會沉迷於學習,渴望藉此增加考進碩士課程的機會。由於已被相關的課程拒絕過幾次,他變得越來越沮喪和抑鬱。

根據接受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所指,我們為自己定下的目標需要以自身的價值觀作指導。如果我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設立目標,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在為這個目標奮鬥時變得更有意義。而當我們邁向和實現目標的旅程變得更加有意義,亦能在生活中培養靜觀和活在當下。儘管我們到最後可能無法完美地實現自己的目標,仍然能夠珍惜和享受這趟旅程。對我們來說,與自己的價值觀聯繫起來是很重要的。因為透過努力實現那些與價值觀相符的目標,我們能夠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樣,在還未實現目標的時候,我們在當前一刻也擁有令人滿意的生活。

對上述我那位求助人來說,如果他渴望成為精神健康專家的目標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的價值觀作指導,那麼他就可以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開始幫助別人。除此之外,他或許意識到自己需要以身作則,培養平衡的生活、嗜好和與他人的聯繫是很重要的。那麼,即使他考不進自己嚮往的碩士課程,也不會變得抑鬱和沮喪。在這段旅程中,他已經為有需要的人帶來幸福和平靜。

我從文章開端提及的那位特別的的士司機的身上學到了很多,他積極健康地生活的價值觀引導他每天享受一份平凡的工作。如果沒有這樣的價值觀,他又怎可能每天凌晨四時去清潔那架他所租用的士呢?那富有感染力的笑聲就如魔法一樣,真的令我開心一整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