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

我感到十分好奇,假如這名越南難民的兒子真的來到香港,發現父親是曾經入獄,並且是一位吸毒者和無家者,會有什麼感受呢?他會為父親的生活感到難過嗎?這位兒子是一名挪威的建築師,他會因為自己比父親富裕而感到內疚嗎?他會覺得自己有責任照顧年邁的父親嗎?還是他會因為父親在他童年時期沒有好好地照顧他,以及未能盡好父親的責任而生氣呢?重逢之後,這個兒子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反應。也許他可能會嘗試在經濟上照顧他,確保他有安穩的居住地方,也有機會定期從挪威回來探望他。相反,他亦有可能給父親一大筆錢,然後離開,決心不再與父親有任何聯繫。如果你是這名兒子,你可能也無法想像經歷這次重逢的複雜情緒,而這些情緒也有機會像他父親的羞恥和內疚一樣難以承受。事實上,當看這齣電影時,作為觀眾的你可能也會經歷複雜的情緒,讓你感到不知所措。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和修復需要修復的東西,去愛那個真正的自己呢?

根據書本Trusting the Gold的作者Tara Brach的說法,我們需要培養對內在情緒的覺察,特別是在面對痛苦時所經歷的傷害。只有懷著一顆開放的心,我們才能願意接受痛苦帶來不舒服的感覺。例如,如果這位越南老人嘗試以開放的態度來接受那些強烈的內疚和羞恥感,那麼他便可以接觸失去妻子和兒子的舊傷口。當有了這種覺察,他或許能夠不帶批判和清晰地體驗痛苦,明白到負面情緒是真實的,而不是個人的問題。這種試圖接觸自己的內在情緒比迴避的態度可能令他覺得這一切並非難以承受。漸漸地,他可以把自己經歷的內疚和羞恥轉化成悲傷和關懷。這樣,他有機會開闢一個新的方式,以愛和奉獻精神與兒子重新建立聯繫。儘管父子之間的情況極端,可能會在重新建立關係時遇到不少的困難。但是,如果能夠對自己經歷痛苦的表現培養自我慈悲,加深對情緒的覺察,便更願意以一顆慈悲的心投入與對方的聯繫中。

正如Tara Brach所寫言,如果你希望真正了解自己是誰和其他人的身份,請避免與他人作出比較。你無需比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誰比較好或壞、誰比你優秀或笨拙。如果你的大腦內已經建立了一個等級制度,請不要相信它!每當你想作出比較、批判或是以等級制度來定義事物,我們需要覺醒人是一體的,人的生命是充滿無限的可能性,能夠不斷轉化和蛻變。

在這個貧富懸殊的世界,當遇到對立的群體時,我們都無可避免地經歷複雜的情緒。只要我們願意以開放的態度來體驗自己的情緒,才能轉化自己的情緒,放下對其他群體的比較和批判。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學會以一體來看待不同人和事物,能夠對自己和他人更加富有同情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經歷童年創傷後的矛盾心理:擁抱對父母產生的複雜情緒的重要性

很多人有過對某人產生複雜情緒的經歷。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童年時期經常受到父親嚴厲的批評和身體虐待,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談到這件事時,她都感到非常憤怒。她無法接受父親過往的所作所為,認為他對她造成嚴重的傷害。然而,她同時就自己對父親所產生的憤怒感到非常內疚。她指出父親為了能夠賺取足夠的金錢供她出國讀書亦犧牲了不少,儘管他在她小時候對她作出不少虐待的行為,但她覺得父親是愛她的。她對於自己複雜的情緒感到矛盾,並傾向避免生父親的氣。我這位求助人因內疚而壓抑自己對父親的憤怒是否健康?難道我們只能夠對父母有單一面向的情感嗎? 人們會以二分法的思維來看待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是很常見,他們認為父母在童年時期照顧和愛我們,如果我們對他們產生憤怒就是忘恩負義和邪惡的。很多人認為我們對自己所愛的人只能有單一面向的情感。但事實上,我們對於親密的人產生複雜的感情並不罕見。對於那些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來說,覺察力和表達適應性憤怒對療癒的過程是健康有益的。適應性憤怒是對真實威脅的直接反應,這種回應虐待的憤怒反應能迅速驅動自我保護資源並作出行動。其實一個人對作出虐待言語或行為的父母產生憤怒並不代表不愛他們,因為適應性憤怒是針對他們的言行,而非針對他們個人。 對於那些有童年創傷的人,他們有機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適合向父母表達憤怒。例如,基於個人的局限性,父母可能無法理解子女對他們的憤怒。除此之外,那些仍然需要依賴父母的人也很難表達他們的適應性憤怒。在這些情況下,透過進行心理治療來處理一個人對父母的憤怒可能較為適合。在治療的過程中,壓抑或逃避面對對父母所產生的憤怒是不健康的。 在心理治療過程和現實生活中,健康地表達適應性憤怒是自信的表現,以及能夠擁抱自己的憤怒經歷。但如果一個人以具攻擊性、被動或間接的方式表達憤怒是不恰當的,這些方式可能導致人們對受他人尊重或訂立適當的人際界限的需求不被滿足。重要的是,表達憤怒的強度要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避免出現不成正比的表現。 矛盾的是,只有當一個人能夠健康地表達對父母虐待行為的適應性憤怒,他們才能擁抱對父母產生的複雜情緒。這樣,人們會開始意識到對父母所產生不同情緒的存在,例如愛、感恩、憤怒和悲傷等。當那些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對父母的憤怒得到適當的處理時,他們或許能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創造新的意義。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還可能會因此而與父母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童年創傷會帶來什麼影響?何時該尋求治療?

你會否認識一個在面對紛亂的生活仍能穩定心神和冷靜自如的人?相反,你又會否遇過一個人即使在輕鬆的環境和氣氛下都會顯得困惑和無法專心?假設這兩個人有著相近的教育和經濟背景,什麼因素會使他們二人存在這麼巨大的差異?其中一個潛在的原因,可能是那個能夠安定心神和保持冷靜的人在童年時期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而那個感到惶惑和容易分神的人則有機會至少有過一種童年逆境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這些經歷導致一個人對照顧者產生不安全的依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