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對抑鬱狀態感到掙扎的惡性循環

儘管越來越多人覺察到對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重要性,但是人們仍然很難接受抑鬱發作的時刻。相反,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自己精神健康狀態不錯或整體上感到快樂而「自豪」。他們可能認為自己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做得很好。當然,一個人對自己處於良好狀況感到滿意並無不妥。然而,當一個人無時無刻致力保持「愉快的心情」,他或她可能難以面對生活中無可避免地出現情緒起伏的情況。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最近陷入抑鬱狀態,更因為抑鬱情緒而感到非常不適。每當她和家人或朋友交談並覺得對方過得很好或生活美滿時,她就會感到很強烈的自卑感。她認為其他人一定會因為她的身體狀況不佳而批評她。於是,她開始疏遠別人,以及對自己持續情緒低落感到無助。與此同時,她無法為自己制定任何活動計劃,如未能到健身房跑步或進行靜觀練習。無論她如何努力嘗試堅持自己的計劃,但都未能做到。面對這些處境,她感到更加沮喪。

我們可能很容易覺得長時間過得很好和生活幸福美滿是很「特別」。如果我們的生活很好,似乎別人會覺得我們與別不同,或是顯得更為優越。這種視自己為一個特別的人的渴望有機會使我們被困於錯誤的自我意識,並令我們不太可能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繫。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向別人展現自己的全部,這種帶有幻象的自我意識在我們和他人之間築起了一道牆。

當我們與他人互動時,如何能夠展現更多的真實性?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進行靜觀練習,並且更為關注我們每時每刻的思想。每當我們記起的時候,就需要把自己的意識帶回我們的呼吸中。同一時間,我們可以細心留意自己的腦海是否有任何念頭升起。例如,當有人對我所寫的東西給予正面的回饋時,我會嘗試把自己的意識帶回我的呼吸上。我可能會覺察到自己內心渴望變得「偉大」或「特別」。這樣,我可以對自己說:「我留意到自己有這種渴望。」當我們能夠更加觀察內在的自己時,就可以打破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那道牆。這是因為我們將注意力從關注自己有多「特別」轉移至社交互動或別人想向我們傳達的訊息上。

還有一點是,我們很容易陷入渴望放下帶有幻象的自我意識的陷阱。事實上,我們有機會墜進渴求「無我」的陷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或許需要放鬆,做當下的自己。

同樣地,如果我們感到抑鬱,或有機會非常渴望儘快擺脫這種抑鬱的狀態。我們需要練習放鬆,並對自己目前處於抑鬱狀態培養自我慈悲。如果我們停止掙扎,也許就能逐漸擺脫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