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缺乏關注

人們常常會說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患者的行為和思維是難以理解。我其中一位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求助人對她的丈夫大發脾氣,原因是他沒有及時回覆她要求他陪伴她看醫生的短訊。在她和丈夫的對話中,她說:「你是故意不回覆我的訊息,我知道你並不想陪我去看醫生,因為你覺得我非常麻煩!」丈夫委屈地回應:「我剛才正在開會,所以無法回覆你的短訊。我想無論如何我也會陪你去看醫生的。」我的求助人堅持己見說:「你不用有太多的藉口,我就知道你並不關心我!」

以上的對話可能經常出現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及其伴侶的之間。事實上,當他們因為害怕被遺棄而感到威脅時,其情感喚醒會導致他們無法專注於自己和對方的心理狀態。由於擔心丈夫會遺棄自己,我的求助人把丈夫沒有作出回應的行為視為故意迴避。此外,她的自我形象持續低落,認定丈夫不願意陪她去看醫生。在這種情況下,她實際上只相信自己的想法,沒有考慮到丈夫沒有回覆短訊的任何其他解釋。也就是說,當她的情緒喚醒水平極度高時,她認為自己的想法反映了現實。

此外,在上述對話中,我的求助人的丈夫解釋他正在開會後,她仍然堅稱對方不關心她。事實上,對於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來說,突然切斷與他人的情感聯繫並且無法重新調整對對方意圖或行為的解釋也很常見。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對方多麼努力地向他們解釋,他們對於當前情況的誤解也是無法動搖的。以我這位求助人為例,當她的丈夫向她保證一定會陪她去看醫生後,她亦未能把自己的想法轉變成更為正面積極的想法,堅信丈夫毫不著緊她。

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在承受巨大壓力或經歷情緒波動時,也有機會陷入忽視自己和他人精神狀態的陷阱。然而,當我們冷靜過後,或許能夠注意到自己對對方產生的內在情緒,以及接受對別人行為的另一種解釋。我們有能力以具有試探性的立場去嘗試為他人的行為作解釋。但對於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而言,他們對別人的行為和情況的解釋是固定的,更堅信這反映了現實。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與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難以專注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問題?

重要的我們是需要理解他們的困難,避免在他們情緒激動時與他們爭論。我們可以避免認同他們所認知的「現實」,我們也可以給他們道出事實,讓他們知道什麼的現實。在他們接受我們的解釋前,第一步是先讓他們冷靜下來。當他們不再那麼激動時,我們可以以溫和的方式來與他們進行交談,鼓勵他們嘗試探索和思考現實是什麼。當然,要處理這類型的情況並不容易,或許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來訓練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來更加專注於反思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

透過慈悲,我們明白到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對他人或自己的潛在信念是從他們過往的經歷中發展起來。只要有耐心,我們就能夠與他們建立和諧的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