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作出判斷或評價前,讓我們先了解個人差異和環境因素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

不少我的求助人都曾經問我,為什麼一個家庭中有著同樣的家庭環境,但他們的兄弟姊妹沒有患上同樣的精神障礙?他們是否比較脆弱,抑或有更多的缺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同輩之間互相比較是很常見。我們當中可能很多人早已習慣事事與他人進行比較,從小在家庭或學校中學會了與人比較是一種生存機制。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核心價值和行為傾向都由獨一無二的因素組合而成。我們需要對自己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培養更多的慈悲,例如是購物狂、工作狂、拖延問題、情緒爆發或自我傷害等。這是因為在我們能夠管理這些適應不良模式和處理情緒困擾前,需要先放下對自己的評價,才能誠實地避免否定自我。

要管理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傾向有更深的了解。在學習增強自我覺察前,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了解那些建立我們獨特「自我」的常見因素。首先,童年時期父母教養模式是其中一個影響我們性格和身分發展的重要因素。譬如,如果父母有權威的教育模式,他們的孩子在成年後很有可能成為完美主義者,在各方面都有著高要求和高期望。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對孩子過分保護,孩子則可能在成年後缺乏自信並習慣依賴他人。另一個因素是童年環境中朋輩的影響,假如一個人在一間競爭激烈和非常著重學術成就的學校中學習,他或她可能學會一生都與同輩進行比較。這個人有機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或工作上,沒有真正享受生活。人們在中年時期意識自己一直花費大量時間追求成功,卻完全沒有任何個人興趣,這些情況並不罕見。

在整個個人發展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個人無法控制的因素。一個人的行為傾向往往會受那些與文化因素相關的信念和價值觀所影響。假如一種文化傾向重視某個特定的職業,那麼很多菁英子女可能會選擇修讀相關的學科。此外,這些孩子長大後可能只會視這個職業為權威,而不會考慮其他相對較少人尊重的專業人士所提出的意見。事實上,這有機會縮小成年人在作出決定時看待事物的視角。在我們的童年時期,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甚至不受我們控制。我們無法控制哪些鄰居的孩子能夠在我們家樓下的公園玩耍,而且我們有機會受這些鄰居影響。如果這些小孩喜歡玩電子遊戲,我們就更容易在童年時期沉迷於於電子遊戲中。相反,如果這些孩子喜歡閱讀,我們或許會變成「書蟲」。

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存在差異。在同一個家庭中,兄弟姊妹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是很常見。這一點亦解釋了為什麼在一個充滿虐待的家庭中有些孩子在成年後沒有患上精神障礙,但另一些則患有某種精神疾病。

如果我們對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有更多的了解,就能對那些患有精神障礙的人培養更多慈悲。我們不應該告訴他們一定要堅強面對、要用意志力去克服情緒困擾和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其實,在幫助精神病患者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放下自己的判斷,放下權威的立場。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慶祝情人節只有一種方式嗎?

對很多人來說,慶祝情人節是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他們向另一半表達愛意的時候。情侶們紛紛期待著享受一頓難忘的晚餐並互相交換禮物,不少女士亦期望在這一天收到伴侶送的花。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社交圈子,或許會發現部分人沒有伴侶一同慶祝。他們有機會因為沒有按照常理來渡過情人節而感到壓力和沮喪,到底慶祝情人節只有一種方式嗎?

在處理關係問題時,把自信與慈悲結合起來是很重要的

我們常常會傾向運用二分法思維來思考,認為我們要麼明確並專注於與他人建立界線,要麼應該對別人的痛苦給予同情並更加包容。然而,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展現慈悲的同時,又能表現得堅定自信?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答應了她的朋友的要求,邀請對方到她新買的房子作客。一直以來,她都認為這位朋友為她的搬遷而感到非常高興。直到到訪的當日,她的朋友一踏進她的新家就不停地拍照,讓她感到極為震驚。原本我的求助人想阻止她的好朋友並表達她對這些侵犯她隱私的行為的憤怒,但礙於她們二人關係親密,她最後選擇了接受好朋友的舉動,亦沒有作出任何對抗。後來,我的求助人發現她這位好朋友把所拍的照片分享了給另一位朋友看,二人更肆意地說三道四。我的求助人對她的好友的所作所為感到失望,並覺得自己被背叛了。這位求助人面臨兩難的抉擇,就是選擇與好朋友討論這個問題,還是逐漸淡忘它並與對方保持距離就此作罷。如果你是她,你會如何選擇?

當我們獨自一人時,也能感覺良好嗎?

毫無疑問,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與家人和朋友相聚交流是一種既快樂又充實的經歷。此外,社會提倡擁有龐大的人際網絡與成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有些人可能因某些特別原因而導致社交聯繫較少或被迫經常獨處。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突然和他的妻子離婚了,而他所有密友也是和妻子的共同朋友,在同一個社交圈子裡。結果,在他們離婚後,他的好朋友都離他而去,只選擇和他的前妻來往。由於缺乏社交支援和經歷強烈的孤獨感,他在離婚後患上抑鬱症。他亦反映自己以往在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期間都顯得非常包容,但當他開始變得更加果斷和向他們說「不」時,他們就開始疏遠他。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他告訴我他將來或許希望建立一些有意義的友誼。目前,他只想學習自己該如何獨處,並且不會感到沮喪。他認為在擁有豐碩的關係前,能夠自給自足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當他獨自一人時,可以怎樣感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