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主觀和客觀之間取得平衡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

我們很多人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發現自己根據有限的資訊對別人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不相符。例如,一位客戶服務員主觀地認為那位在電話中表現得非常有禮貌和恭敬的客人是一個非常友善的人。事後她才知道這位客戶於通電話後對她作出投訴,指責她在處理訂單時出錯,最終導致她受到上司的處罰。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秘書和上司的某位客戶交涉後認為對方十分粗魯。然而,當這位客戶在一個星期後前來辦公室和她的上司會面時,她發現這位客戶非常真誠和樂於助人,更在她的上司面前稱讚她注重細節。

根據美國腦神經學家David Eaglement的說法,我們都有一種錯覺,認為我們可以感知現實。譬如,當一個人在上班途中於街上看到另一個人的臉孔時,這個人的容貌變成了刺激物,並轉化成感官信號傳送到大腦。這種視覺上資訊被傳送到大腦的中繼站丘腦,再被傳送至視覺皮層,讓他感知那個人的容貌。但是,從相反方向通過丘腦傳送的視覺皮層的訊號幾乎多出十倍。因此,他的感知也是根據大腦的內在模型來產生印象。這就是現實嗎?當然,這可能不是現實。因為我們對別人的臉孔的感知也是基於我們對具有相似特徵或體形的內在模型來作出判斷。在這種情況下,他有機會認為這個人是他其中一位好朋友,想和對方打個招呼。當他發現對方沒有回應他的問候時,他才恍然大悟意識到那位原來是一個陌生人。

對接納與承諾療法擁有豐富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Chris McCurry亦會運用一種技巧,就是「觀察與透視」我們的思想,藉此說明我們的思想和感知經常會受先入為主所影響。例如,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會傾向把來電者中性的語調視為威脅或沒有禮貌,甚至有機會立即認為這個人正試圖傷害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好像戴上一副紫色鏡片的眼鏡來看東西,然後覺得整個房間也是紫色的。事實上,我們認為房間是紫色的感覺是如此真實,令到我們相信這就是現實,是因為我們透過有色鏡片來看東西。如果我們戴著一副「焦慮眼鏡」,這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可怕和危險的。

有見及此,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是否傾向透過自己的「有色眼鏡」來看東西,如「憤怒眼鏡」或「焦慮眼鏡」。當我們覺察到自己正透過這些眼鏡來看待事物時,或許需要嘗試摘下它們。也就是說,我們把自己的思想視為思想,將我們的情緒視為情緒。對於那些戴上「焦慮眼鏡」的人來說,摘下眼鏡後焦慮的感覺可能仍然存在,但是可以嘗試刻意地以更客觀的角度來看東西。他們可以嘗試這樣想:「我現在可能以焦慮眼鏡中來看東西並視當前的事物為威脅,但是我的思想可能被我的焦慮眼鏡所污染。我的想法並不等於現實。」在審視我們的想法後,我們將更有機會客觀地因應情況作出反應,避免過度主觀。

我們需要明白我們永遠無法充分地了解現實的全貌,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面對感知到的威脅的時候,培養開放的心態對我們來說是更明智的做法。有了客觀性,我們才可以以更好的方式來運用我們的主觀感覺。我們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來選擇如何採取行動,而不是過度敏感和過度主觀地行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