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對抑鬱狀態感到掙扎的惡性循環

儘管越來越多人覺察到對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重要性,但是人們仍然很難接受抑鬱發作的時刻。相反,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自己精神健康狀態不錯或整體上感到快樂而「自豪」。他們可能認為自己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做得很好。當然,一個人對自己處於良好狀況感到滿意並無不妥。然而,當一個人無時無刻致力保持「愉快的心情」,他或她可能難以面對生活中無可避免地出現情緒起伏的情況。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最近陷入抑鬱狀態,更因為抑鬱情緒而感到非常不適。每當她和家人或朋友交談並覺得對方過得很好或生活美滿時,她就會感到很強烈的自卑感。她認為其他人一定會因為她的身體狀況不佳而批評她。於是,她開始疏遠別人,以及對自己持續情緒低落感到無助。與此同時,她無法為自己制定任何活動計劃,如未能到健身房跑步或進行靜觀練習。無論她如何努力嘗試堅持自己的計劃,但都未能做到。面對這些處境,她感到更加沮喪。

我們可能很容易覺得長時間過得很好和生活幸福美滿是很「特別」。如果我們的生活很好,似乎別人會覺得我們與別不同,或是顯得更為優越。這種視自己為一個特別的人的渴望有機會使我們被困於錯誤的自我意識,並令我們不太可能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繫。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向別人展現自己的全部,這種帶有幻象的自我意識在我們和他人之間築起了一道牆。

當我們與他人互動時,如何能夠展現更多的真實性?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進行靜觀練習,並且更為關注我們每時每刻的思想。每當我們記起的時候,就需要把自己的意識帶回我們的呼吸中。同一時間,我們可以細心留意自己的腦海是否有任何念頭升起。例如,當有人對我所寫的東西給予正面的回饋時,我會嘗試把自己的意識帶回我的呼吸上。我可能會覺察到自己內心渴望變得「偉大」或「特別」。這樣,我可以對自己說:「我留意到自己有這種渴望。」當我們能夠更加觀察內在的自己時,就可以打破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那道牆。這是因為我們將注意力從關注自己有多「特別」轉移至社交互動或別人想向我們傳達的訊息上。

還有一點是,我們很容易陷入渴望放下帶有幻象的自我意識的陷阱。事實上,我們有機會墜進渴求「無我」的陷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或許需要放鬆,做當下的自己。

同樣地,如果我們感到抑鬱,或有機會非常渴望儘快擺脫這種抑鬱的狀態。我們需要練習放鬆,並對自己目前處於抑鬱狀態培養自我慈悲。如果我們停止掙扎,也許就能逐漸擺脫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當你感到停滯不前時,學習傾聽你內在小孩的聲音

每逢接近年末的時候,人們會常常反思自己的生活並為來年制定計劃。假如能夠把過去一年總結形容為成果豐碩,相信定必令人覺得滿足。對於那些能夠完成計劃的人來說,今年的表現實際上會為進一步制定來年計劃打下一枝「強心針」。然而,由於存在很多無法預測的因素,很多人可能無法實現自己在一年前所定下的目標。有些人可能還會因此感到被困並非常迷失,甚至認為自己與他人脫節。對這些人而言,制定任何新年計劃並不容易,他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無能為力、不配被愛或異常孤獨。

我是誰? 我是否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

通過社會化,我們學會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會因為自己與婆婆關係不佳而自稱為「壞媳婦」。自她嫁給丈夫以來婆婆一直對她不好,讓她無法與婆婆正常地相處。事實上,即使她非常努力滿足婆婆的要求,婆婆都會對她作出無理的批評。在農曆新年期間,我的求助人拜訪她的婆婆以示尊重。由於她認為衣著得體是對婆婆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所以選擇了一件色彩繽紛的連身裙參加家庭聚會。此外,她亦認為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選取色彩鮮艷的亡著也意味著好運氣。然而,當她的婆婆看到她時,便馬上批評她穿著得過於花俏和浮誇。她的婆婆表現出蔑視的態度,並評論她五顏綠色的穿搭實在顯得太自負了。受到婆婆嚴厲的批評讓她感到極度羞恥,她更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自戀」的人,因為她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會穿著色彩繽紛的衣服。當然,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事實上,這表明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我們傾向以外部世界中他人如何看待我們來為自我作出定義。讓我們再想一想,我們是否需要以外部現實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成為擁有獨特剛柔並重特質的人

最近,電影《Barbie芭比》成為城中熱話之一,很多人都觀看了這齣電影。在他們當中,不少人可能在童年時期擁有過一個或多個芭比娃娃。誰不想成為那個生活於完美世界中擁有固定形象的理想女性?電影中Barbie生活於芭比樂園,它是一個母系社會,當中由女性佔據主導地位並擔當既重要又成功的角色。由於突然意識到生命的有限,以及她完美身材出現了一些變化,Barbie在Ken的陪同之下前往現實世界尋找她的主人。當Ken了解過現實世界中的父權制度後,他回到芭比樂園對其他Ken進行了相關教育,及向其他芭比娃娃灌輸順從角色的觀念,接管了這個樂園。最終,當Barbie重新獲得掌控權後,她意識到以往的母系制度對於一眾Ken不公平,並為自己對Ken的忽視而道歉。Ken亦意識到自己缺乏身份認同,一生中只懂依賴Barb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