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是誰? 我的身份是建基於我所認同的外部現象嗎?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專業人士,但是她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鑑於家庭背景和曾經被父母虐待的經歷,她的內心充滿強烈的羞恥感。對她而言,她很難接受自己的背景和父母,傾向壓抑自己的感受並把整副心思花於事業上。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感到無比抑鬱和焦慮。儘管事業有成,但長期被壓抑的情緒讓她感到非常無助。她不明白為什麼明明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卻仍然無法感到內心的平靜。

與這個世界的很多人一樣,我的這位求助人以她的職業、童年背景及創傷來認同自我。事實上,人們傾向認同自己所屬的外在現象。例如,不少人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會說:「我是一位律師」、「我是亞洲人」、「我是素食主義者」或「我是一名佛教徒」。從這個層面來看,以上的例子可能是我們在生活中對群體認同所作出的選擇。在另一方面,有些則可能是別人強加於我們身上的身份。譬如,部分傳統家庭可能會為兒媳強加一種身份,認為她低人一等,並會以特別的方式對待她。公公可能只會讓兒媳負責繁瑣的家務,而不需兒子分擔這些責任。如果這位兒媳認同這個強加於她身上的角色,可能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感到非常自卑。有時候,人們還會認同那些由身邊的人所告知他們的身份。例如,一位男士長期缺乏自信心,實際上是與他的父親從小到大都經常罵他「笨蛋」有關。

上述我的那位求助人以自己被虐待的家庭背景來認同自己,因此儘管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她還是長期感到羞恥和沮喪。相反,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擁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非凡的成就,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以至於變得相當自戀。這些人有機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而看不起別人,繼而產生不少人際關係問題。由於我們習慣把自己的這些外部現象與自我認同聯繫起來,可能會認為它們能夠如實地反映我們是誰。然而,這真的能夠解釋我們是誰嗎?

如果我們嘗試考慮「沒有好或壞的身份」和「沒有健康或不健康的身份」這兩個概念呢?如果我們的身份是目前所有經歷的全部呢?儘管我們與自己的職業、家庭、種族或生活方式等外部現象沒有分離,但是我們對它們的解讀實際上與內在的自己有關。事實上,我們會內在處理這些經歷,並決定如何看待和認同自己。例如,我上述提及的求助人經常被父親貶低和罵她笨,如果她沒有把這種強加於她身上的描述識別為她的身份,並將此解讀為遭受虐待的經歷,她會為自己受虐待的童年感到難過和痛苦。透過這樣做,她可以選擇不認同這種描述。從這個層面來看,她除了擁有專業人士的身份,亦有一個在童年時期受過虐待的人的身份。因此,這並不等於她比別人遜色,而她亦能以一個更全面的方式看待自己。

正因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經歷,我們都有一個獨特的身份,這是由不同的經驗累積而成。這些經歷讓我們作出自我定義,當中包括所有好的和壞的。我們實際上沒有比別人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讓我們在生活中培養更多的覺察來專注和體驗於所有的經歷,這樣才能欣賞自己真實的本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創造力可能是應對喪親之痛的方法之一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丈夫突然離世而經歷喪親之痛,面對突如其來的損失,她感到不知所措,並似乎會在哀傷階段中鬱悶一段很長的時間。事實上,她的爸爸在她年輕的時候因絕症而過世,讓她從小失去父親角色的榜樣,影響了她一生的安全感和自我形象。結果,她嫁給一位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男子。某程度上,她把這位男子當作成自己的父親。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時刻感到軟弱和很重的無能感。儘管我這位求助人是一名專業人士,以及擁有一份高薪厚職的工作,但是她在情感上極度依賴於她的丈夫。她每天都需要丈夫的陪伴,並傾向把自己的所有問題和情緒困擾一一告知對方。正因她對丈夫的依戀很深,對方的突然離世為她帶來莫大的打擊,並讓她發現自己在經歷痛苦時再沒有可以求助和依賴的對象,感到非常惶恐不安。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多個面向

如果你遇到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BPD) 的人,你可能會發現他們變幻莫測。他們在情緒和行為方面經常迅速地起變化,你會覺得很難理解他們的想法。這種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突然轉換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出現不同面向。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和她的男朋友在坐巴士的期間突然放聲大哭。當她的男朋友問她為什麼突然哭了,她回答說因為當天他沒有主動請客,讓她感到非常難過。她認為男朋友不夠愛她之餘,亦會因為對方在工作中擁有很多女性朋友而隨時離開她。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求助者以非黑即白的模式思考,突然變成孩子般的狀態。她感到非常孤獨,認為每個人都會虐待和拋棄她。

在主觀和客觀之間取得平衡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

我們很多人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發現自己根據有限的資訊對別人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不相符。例如,一位客戶服務員主觀地認為那位在電話中表現得非常有禮貌和恭敬的客人是一個非常友善的人。事後她才知道這位客戶於通電話後對她作出投訴,指責她在處理訂單時出錯,最終導致她受到上司的處罰。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秘書和上司的某位客戶交涉後認為對方十分粗魯。然而,當這位客戶在一個星期後前來辦公室和她的上司會面時,她發現這位客戶非常真誠和樂於助人,更在她的上司面前稱讚她注重細節。